劉健代表文臣走出來道“陛下,此時蒙古右翼各部,因火篩慘敗于偏關,或引起韃靼小王子覬覦,韃靼小王子出兵于鄂爾多斯,或有趁機吞并火篩所部之意。如今威寧侯新喪,此時不宜大動干戈。”
劉健是最明白皇帝心意的人。
之前朱祐樘曾不止一次找過他們這些閣臣,單獨問詢有關搜套等主動出擊的事項。
劉健現在就是要把皇帝的心給安回去,就算當皇帝的有野心,大臣有時候勸不住,那就先用拖字訣。
朱祐樘對劉健的說法并不滿意,他道“難道爾等都覺得,韃靼小王子此舉,并非針對大明邊關”
韃靼人都常駐在河套地區了,大明朝的臣子居然沒有危機意識
“張周你的意見呢”
朱祐樘突然道一句,把所有人的心神都給硬生生拉回來。
他們這才意識到,如今皇帝對于軍政事務最愿意聽從意見的人,既不是兵部,也不是內閣,再或是都督府。
而是他所鐘意的“秉寬”。
張周從人群后面走出來,拱手道“回陛下,臣認為,韃靼此舉分明有意在對我大明施壓,或韃靼真有完成內部吞并之意,但若我大明于此時只坐山觀虎斗的話,那等二虎相爭有了結果,再想厎定河套,將會難上加難。”
張周此言一出,在場大臣也近乎是嘩然。
他們似乎終于借著張周之口,確定了皇帝內心的想法。
主動出擊。
將達延汗的野心扼殺于萌芽。
張周倒也并不是無的放矢。
在歷史上,達延汗移帳于鄂爾多斯是在弘治十三年到十四年之交,當時達延汗的目的也是要吞并蒙古右翼,但因為信息不對稱,大明君臣所商討的結果,是很可能達延汗有意要進犯大明邊陲,當時皇帝跟劉大夏等人商議要御駕親征。
皇帝出征心思被打消之后,于是在弘治十四年“秋七月丁卯,保國公朱暉、提督軍務都御史史琳等以五路之師夜襲敵于河套,斬首三級,驅孳畜千余歸,賞甚厚。”
大概的意思。
高射炮打蚊子,五路大軍趁著達延汗大軍出征蒙古右翼時,奇襲河套,最后只殺了三個韃子,抓回來一千多的牲畜,然后就奏大捷,皇帝各種封賞
畢竟是替皇帝出征,結果大或者小不重要。
贏了戰略意義達到就行。
但結果真的達到戰略意義了嗎
但這之后,河套地區仍舊為達延汗所控制,只是雙方斷了馬市交易而已。
至于弘治十四年這場出征的戰略意義是大是小,那便見仁見智。
歷史上,要等到弘治十三年年底,達延汗才會移帳于鄂爾多斯。
張周作為穿越者,卻明白自己的出現,已帶來蝴蝶效應。
火篩于偏頭關一戰的慘敗,讓達延汗提前動了滅蒙古右翼的心思,等不到將來,正是要趁其病要其命,此時移帳到鄂爾多斯,主要意圖也是草原內部紛爭。
可對于張周來說,難道知道這場仗多半打不到大明境內,就坐視韃靼人這么明目張膽入套后,以河套地區為根基,展開內斗
大明的威風何在
有些話,也不用他張周去進言,朱祐樘是最先忍不了的那個。
沒有偏關和寧遠兩場大捷就算了,現在明明是我們大明取得兩場曠世大捷,結果你們韃靼人“反客為主”了這算是越挫越勇還是給你們臉不要臉
以為大明就不會主動出擊,還是覺得你們有本事跟我大明邊軍將士奮力一戰
所以這次朱祐樘所想的,也不再是固守九邊各鎮,而是要給韃靼人一個深刻的教訓,這既是歷史上曾發生的事情,也是因為朱祐樘有張周為其撐腰之后,底氣足了之后心中忍不了的事情。
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