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斷?”徐經道,“我們連騎兵都沒了,火彈近乎也用完了,士兵們都有氣無力,如果這么沖殺過去,你不覺得我們就是給人送餃子餡的嗎?”
張銳指著西岸的戰場道:“那些韃靼人在往前沖,我們斷他們的后路,再把冰面給鑿開,我們手上還有一些天火藥。”
唐寅道:“就這么干!如果援軍來了,我們什么都不做,那跟等死有什么區別?傳令下去,建功立業的機會到了,今晚就是見證草原部族覆滅的盛事,我們不要當旁觀者,我們要當參與者。”
這番話,雖然聽起來很虛,可對將士們的軍心振奮作用還是很強的。
苦守那么多天,總算能活了,還能就此撿個大便宜,回去之后論功行賞,從此過上人上人的生活……
想到這里,似乎先前所做的一切都值得了。
“殺!”唐寅終于舉起了他自己的佩劍。
在唐寅看來,這是他為大明盡忠的時候,也是他人生這三十年來,最有意義的一天。
……
……
夜很漫長。
韃靼人以自己的驍勇,還是突進了一處大明的前沿陣地之中,明朝士兵靠手上的火槍和加特林,還在做最后的抵擋。
但隨之而來的,是韃靼人更多的兵馬涌入。
不過好在大明的軍隊可以在不同的通道內形成策應,隨著“轟”一聲爆響,兩側的木柵欄沒炸開,援軍也從兩側過來,把這批沖到明朝軍隊河岸營地的韃靼人給屠殺后,將他們趕出了前沿陣地。
這邊的機槍數量夠,但火槍兵的數量死傷太大,也跟先前韃靼人的勁弩準頭提高有關。
韃靼人為了能攻下河岸陣地,甚至還用上了他們以前不常用的投石車,這也是這處陣地險些淪陷的緣由,但隨著火槍兵補充上來,再加上一輪開花炮的遠程攻擊,韃靼人的攻勢再一次被壓制。
隨之而來的,是明朝兵馬的反擊。
加特林的機槍被開始緩慢推進,同時用火槍兵作為掩護,推進大概五十步,這五十步也是關乎戰局勝利的。
腳底下踩的都是韃靼人的尸體,爆炸聲仍舊不絕于耳,每個士兵近乎已經無法用語言去交流,因為在這種混亂的戰場中,他們已經聽不到周圍的人在說什么。
所有的行動都是靠令旗來指揮。
很多士兵都是第一次上戰場,看到這么慘烈的景象,他們也會腿軟,但好在殺戮的是己方,被殺戮的是敵方。
這給了他們無比的勇氣,讓他們可以扛著自己的武器,繼續往前沖……
……
……
戰事從臨近午夜,一直打了兩個多時辰,眼看已快接近黎明,韃靼人已有不少部族逃離了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