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松自然知道以后肯定會有人問的。
便如實說了出來“家里就我和我妹妹兩個人,還有兩個哥哥在城里”
除了工作說是他二哥幫忙弄的,其他的基本上都是真實的。
“哦農村過來的啊”
韓大媽恍然,隨后笑道“那你二哥還挺有能耐的啊這兩年從農村來城里上班,不是那么容易啊”
城里當然簡單許多。
但是農村上來沒一定的路子,還真的上不來。
王青松笑了笑,沒說什么。
這次沒說自己二哥有個大資本家老丈人了。
在村里沒關系,他們也找不到城里,但是在這里就不一樣了。
看著王青松稚嫩的臉龐,也是嘆了口氣“你們這也不容易啊家里沒個當家的,難怪這么小就上班了。”
此時在她的觀念里。
有機會進城里上班,比上學要重要。
因為上了初中也不一定能上的了高中,也不一定能上大學。
不然的話,就算是高中畢業了,還是得回農村,最多在農村的公社弄個工作。
至于中專,在城里可能沒那么搶手,但是在農村縣城里,中專那都得拔尖的人才能上。
因為農村縣城的教育和城里差距還是蠻大的。
換成她,也知道有個鐵飯碗更重要。
那時候高中升大學的升學率非常高,所以城里初中拔尖的學生,除非是家庭特別困難或者是女孩子,一般不會上中專。和八十年代中專不一樣,八十年代高考升學率很低只有百分之十左右,所以后來中專在城里也成了搶手的。
韓大媽感慨了一下,隨后對著他笑道“大院里的人估計你還不認識,我稍微給你說一下。”
隨后大概的說了一下情況。
王青松則是在那里聽著,時不時的嗯一聲,或者輕輕頷首。
前面的倒座房一共五間,有兩家各自占了兩間,空的一間里面亂七八糟堆放了一些東西。
中院一共14間住了10戶人家。
他這邊的西廂房都是一個人住的,對面是工安趙明住東廂房的正房兩間,兩邊各自有一家。
北房正房有三間,孫大爺家占了兩間,西面的兩間耳房正是韓大媽家。
靠近東邊穿堂位置的一間耳房住了一家。
后院算上拆除了廚房和廁所加蓋的,一共七間,住了五戶人家。
全院一共17戶人家。
大部分都是解放以后,達到結婚年齡,結婚以后廠里安排進來的,所以這些人大部分年齡都是在三四十左右。
孩子也都不是很大。
當然了,也有原來街道房子塌了,或者有拆了蓋別的房子搬過來的。
所以這里的人很雜。
17戶人家里有7戶是他們廠子的,也就是他們這一排四間房子以及正房的孫大爺,還有后院兩家。
此時他也知道了旁邊剛剛和他說話的那個大姐是誰了。
李紅梅,男人是廠里車間的普通工人。
家里三個孩子。
至于其他的,說了他也記不住,只有以后說上話了,慢慢也就認識了。
“水表只有一個,一毛八一方水,大家按戶平攤,電的話是八分五一度,按燈泡數來算。你這剛搬進來,等下個月初的時候,算半個月的。”
對方又說了一下水單費用。
王青松輕輕點了點頭“嗯,好,到時候多少錢,告訴我一聲就好了。”
今天15號,但是這個月是28天,差1天的時間,自然也不會去計較。
“沒事,到時候會算清楚的。”
韓大媽笑呵呵的說著。
隨后笑道“行了,伱先忙吧,我先回去了,以后都住一個院子,慢慢就認識了。晚上沒水的話去我那邊提一壺。甭客氣。”
王青松見狀自然是起身跟著對方站了起來。
“哎,好,要的話我再去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