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臺個人電腦是1973年研究出來的,當時作為個人使用的商用電腦,等到了后期才會出現家用電腦。
所以現在企業用電腦才是真正的市場剛需。
家用市場需要到真正互聯網有一定的規模了,才真的算是個人電腦。
杜云澤聞言嗯了一聲:“好,我明白了。”
王青松在公司看了看,確定沒什么事情了,他便離開了這里。
開車去了斯波克的研究所。
此時斯波克正在一臺機器前操作著。
用的自然也是杜云澤那邊出品的桌面比擬技術和鼠標。
“boss!”
看到他過來,斯波克笑著打了個招呼。
王青松伸頭看了看,問道:“怎么樣?”
斯波克聞言一陣的苦笑:“boss,你的要求實在是太難了,體積暫時沒有辦法進行突破。”
王青松看著這臺電腦。
體積大概有辦公桌這么大,顯示器則是一臺crt顯示器。
正是家用電腦的雛形。
運算速度只有每秒6萬次的速度,已經達到了73年第一臺個人電腦的運算水平。
體積也和那時候差不多大。
但是他還是不滿意。
太大了。
收回了思緒笑道:“沒事,慢慢來吧!”
雖然他搬運了很多的資料和技術,但是現在技術水平放在這里,暫時沒辦法進行突破。
沒辦法,現在的計算機晶體管實在是太多了。
這也是為什么集成電路才是未來趨勢的原因。
隨后問道:“硬盤和內存條的設計怎么樣?對了,還有顯卡!”
斯波克見狀說道:“我們收購了一家小型的硬盤、磁盤和讀寫磁頭制造商,按照您給的技術,密封盤體、高速旋轉盤片、懸浮磁頭設計,已經開始生產出來一些樣品,體積只有202010公分,容量為1mb。
至于您說的內存條,內存條采用了simm接口,容量為30p、256kb,由8片數據位和1片校驗位組成1個bank。
至于顯卡……暫時還沒有辦法實現,暫時只能通過主板集成芯片處理圖形輸出。”
王青松聽著旁邊的翻譯在那里訴說,在那里思索著。
硬盤體積確實縮小了很多,但是在他看來還是太小了。
1mb,只能存儲100多萬個字母。
不過這已經很好了。
現在的ibm的硬盤,高度1米7,長1米5,寬度是74厘米,妥妥的一個大冰柜。
可以存5m的容量。
50m的硬盤,需要幾個這樣的柜子在一起。
光是硬盤的成本就要幾十萬美元,這也是計算機成本的大頭。
它這個體積相對來說真的小了太多太多。
差不多小了好幾十倍。
重要的不是存儲量小,而是從0到1的進步,一旦有了進步,就能在短期內消化他帶過來的技術。
而斯波克剛剛說的這一款內存條,正是當年286電腦上用的內存條。
1982年生產出來的。
這已經是現在工藝的極限了,價格也是非常的高昂。
已經很不容易了。
至于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