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陳錦之又倒轉一步,臉上浮現出幾分女兒身被發現的羞怯來。
但她又很快調整好了心緒,開口就是一頓義正辭嚴的教訓
“耳環痕,有原因,梁兄何必起疑云
村里酬神多廟會,年年由我扮觀音。
梁兄啊,做文章,要專心。
你前程不想想釵裙
陳錦之又略略一轉身,學著梁山伯的呆板樣子,傾身拱手
“我從此不敢看觀音。”
梁山伯人稱呆頭鵝,被這樣劈頭蓋臉一頓教訓,自然是深感愧疚。
可他的回應卻令人起了些旖旎的遐思。
緣何不敢看觀音
大抵是心有歪念,真是不想前程想釵裙了。
歡快節奏消失時,就代表著美好的部分結束,接下來梁祝的故事已經逐漸染上悲劇色彩了。
蘇成意這一段的二胡拉得非常用心,顫音悠遠綿長,牽動著在場所有人的心弦。
十八相送,長亭惜別。
祝英臺一直在暗示梁山伯自己是女兒身,只可惜呆頭鵝油鹽不進。
祝英臺“我們兩人是一男一女。”
梁山伯頓時大驚“愚兄明明是男人”
祝英臺“”
實在沒辦法,英臺只好說自己有個同胞妹妹,請梁山伯盡早來提親。
陳錦之的唱腔也不似方才,逐漸有了悲傷哀婉的情緒。
“此行何日再相逢,珍重春寒客里身。
萬愁千恨言不盡,臨行一語意重深,莫忘了求親早到祝家村。”
臺下的觀眾們聽著她的歌聲,恍然見感覺真的看到了祝英臺殷切期盼的模樣。
但大家的心始終高高懸著,因為梁祝是個家喻戶曉的故事。
所有人都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朝思量,暮思量,一別長亭歲月長。
臥病在床君知否,滿天星斗夜初涼。”
告別的曲調落下帷幕,整個故事也到達了英臺抗婚、哭靈投墳的最高潮。
祝英臺的父親逼她嫁給家里有權有勢的馬文才,英臺抗婚不嫁。
此時梁山伯從師母處得知英臺女兒身的真相,滿懷希冀地前來提親。
卻得知祝英臺即將嫁給他人,頓時一聲驚雷好夢碎。
兩人樓臺相會,最后一次互訴衷腸。
梁山伯肝腸寸斷,只得一句
“花轎抬你馬家去,秋風送我赴黃泉。”
二胡和鋼琴此時都到了最高昂悲切的曲調,鋼琴的每一個重音都敲在在場每人的心上。
梁山伯回家后不久便病故,祝英臺得知后立即下定決心,要與他不求同生求同死。
一邊是送葬哀樂聲聲碎,一邊是迎親喇叭朝天吹。
一邊是冷風吹落千滴淚,一邊是暖酒醉人笑開眉。
英臺在人世,山伯已作鬼,生死難隔心相隨。
在這種有著回響的禮堂里,聽現場演奏的感覺是和聽cd完全不同的,感染力要強出不知多少倍。
在極盡凄切哀婉的曲調中,稍微感性些的觀眾眼睛里早就有了些淚花。
陳錦之卻忽然噙著淚眼轉身面向觀眾,配上她的一襲紅妝,恍惚間像是穿著嫁衣一心赴死的祝英臺真的站在了舞臺上。
她隨即顛倒眾生地一笑,唱出了本場她的最后幾句詞
“我盼你來把紅燭點,盼你來喜酒飲同杯。
盼你來傷痕共撫慰,共向蒼天問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