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演技你看好節目組就在網絡上預告過新一期會有衛光啟和李行英的對手戲,正好是在聲息官宣的那一天。
視頻里兩個穿著破爛、瘦骨嶙峋的演員,盡管知道是化妝技巧,但已經讓不少人心中有了不好的預感。
沒想到,看了正片,預感被驗證。
兩個演員飾演的角色真的身處戰亂年代,斑駁飄零的命運差點沒把人看得哭成狗。
其實,這種片子,是孫宏偉導演最拿手的題材,他曾經就是靠著類似背景下的一部文藝片拿了三大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導演。
自此封神。
戰亂年代、風雨飄零,在山河動蕩的大背景下,眾生百相。
有錢人的紙醉金迷、平民百姓的隨波逐流、底層人民的麻木到難以感知痛苦
亂世出英雄,這是最好的時代。
有多少受苦受難的人們,就會有多少思想覺醒、身先士卒的偉大先驅。
亂世多磨難,這是最壞的時代。
落后與挨打,是這個時代的底基。
衛光啟和李行英這一次飾演的就是在這樣背景下的最普通不過的兩個小人物。
兩人這次的角色名字都帶了那個年代獨有的特色,他們飾演的是一對父子。
父親叫王有才,兒子叫王阿寶。
王有才是因為父親出生時,家國落后卻還未起戰亂,哪像如今一直動蕩不安,彼時人們最大的愿望是救國。
底層的普通百姓不知道如何救國,只知道從古至今的真理讀書出人才。
因此,王有才的父母希望兒子成才,做一個有才之人。
而王阿寶出生時,所有人都說這個社會已經爛透了,非變革難以成活。
王有才頂著父母全部的希望、寄托,合全家之力供他讀書。
為此母親日日白天做農活,晚上做著刺繡活,到了后來眼睛瞎了,身體也廢了;而父親在外出與人打零工時不慎被屋頂滾落的巨石砸死了
他十一歲后就沒再讀書了,終究也沒成才。
因此,他的兒子出生時,他不希望兒子成才了。
在這亂世中好好活著比什么都難。
所以他讀了幾年書,肚子里有了些墨水,但還是給兒子取名叫王阿寶。
希望兒子,如珍似寶,日子過好。
這是片段開頭時,王有才帶著王阿寶來到繁華的上海灘,兩個曾經祖上三代人都沒邁出過小小鎮子的底層人民,走出來了,走到了全種花此時最繁華熱鬧的城市。
在火車站望著來來往往的各色人流,父子兩人捧著從家里帶出來的大饅頭一邊啃,王有才一邊和兒子說的。
如果按照貧窮程度劃分,在這個最繁華的城市,兩人無疑是屬于最落魄的底層人民。
但和別的底層人民不同,這兩個剛從家鄉走出的底層人民有點不一樣。
他們的眼神太亮了。
是粗糙麥黑的肌膚、常年辛勞的面部褶皺、一雙皸裂紅腫的手,都擋不住的亮。
不止是眼神,還有全身上下透出的亮光。
這種亮光,是希望。
這對父子,從祖祖輩輩生活了無數年的家中走出,來到大城市謀生。
是因為,在老家已經生活不下去啦,但聽說大城市的人們日子都過得好。
他們只聽說就連街上拉黃包車的車夫一趟的錢就能掙上他們在地里一天的勞作。
那么,他們相信,憑借努力與勤勞,他們能在這個城市生活得更好。
但只有人告訴他們大城市掙得多,沒人告訴他們生活更難,掙錢的路上也永遠有勤勞與努力達不到的困苦。
其實在開頭,看見王有才對著王阿寶這么說的時候,所有觀眾心里就產生了不好的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