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姑姑去請宋三婆時,老人還哭了一場,千恩萬謝的,只是唯恐自己年紀太大,拖累了他們。姑姑本來還覺得,憑勞力吃飯,有什么拖累不拖累的。可到廠里后,馮小河悄悄把她和佳慧拉到一邊,責備道“你們膽子也太大了,老人要是萬一在廠里出點什么事,誰擔得起這個責任”
姑姑這才想到,老人活著固然沒有子女理會,但若是在外面有個三長兩短,立刻便會跳出許多孝子賢孫,來為她鳴不平,順便爭得一筆賠償金。馮小河這個小廠可經不起這種折騰。她想到這一點,臉色都變了,轉頭去看佳慧,就見佳慧氣定神閑地笑“不至于,我看宋三婆這樣子,再活十來年也沒問題。”
事已至此,馮小河也不能將人辭退了回去,只好叮囑兩人,干活時多看顧著老人些。三人往棚里去時,佳慧看姑姑滿臉做錯事的沉痛,忙挽著她胳膊,說“姑,你信我,宋三婆肯定能活到九十歲,哪里就跟馮小河說的那樣了”
幸好除了宋三婆,姑姑請的另五個女人都還年輕,且個個手腳麻利、人品厚道。每天七八點鐘,大家就進了大棚,緊趕慢趕地摘出一批來。
中午宋三婆跟另兩個女人在廠里吃飯,爐子上煮著五花肉燉白菜蘿卜,另配兩碟炒辣椒粑粑之類的下飯菜,所有人圍在一起吃。起初宋三婆還不肯跟他們同桌,說自己老了,又是涎水又是眼淚的看著臟相,怕年輕人嫌棄,要端了碗去旁邊吃。奶奶和外婆強拉了她來,又配了一雙公筷,她這才肯坐在爐邊吃。
飯后稍事休息,幾個人就要把上午摘的香菇分門別類地篩選好。花菇單獨裝一筐,剪去傘柄拿去烘烤。剩下的還要挑出個頭太小不中看的、菇面殘破的、蟲蛀糊黑的等等。分類裝好后,再去采摘下一批。
還有三個女人中午不在廠里吃,要回家一趟。因為家里喂了豬和雞,人可以不吃飯,畜牲是一定要喂的。在家忙完這些活兒,她們便急急地扒兩口飯,又騎著摩托車過來了。到下午四五點鐘,這三人又要提前去接孩子,然后回家做晚飯等等。最后過秤算工錢,這些人的工錢便比其他人要略低些,他們也都心服口服。
采菇的時候,奶奶和外婆自然也都來幫忙。兩位老人坐在椅子上,把摘來的香菇分類,佳慧和姑姑則負責采摘。穿行在大棚的菇架間,眼睛掃過面前一根根菌棒,棒上次第開放著一朵朵小傘,摘下小傘時,根部斷裂會發出一聲輕響,整個過程讓佳慧覺得很治愈、很美妙,也讓其他人充滿收獲的喜悅。
怎么能不喜悅呢采菇都在大棚里,不用到外面吹冷風,跟去工地搬磚這類重體力勞動相比,無疑是輕省多了。就連八十三歲的宋三婆也能勝任,不過就是眼力不濟,速度略慢些罷了。到晚上過秤時,摘得多的人能有一百二三十塊工錢,抵得上工地上的大師傅了。就連回家喂豬的幾個女人也能掙到七八十塊,這讓她們怎么能不高興這簡直不是在摘香菇,是在菌棒上撿錢啊。
既然老板不肯讓她們吃虧,她們也不能讓老板吃虧。女人們把一等花菇和二等香菇歸置得整整齊齊,尤其是宋三婆,雖然年老力弱,可是為人勤謹,滿筐提不動就多跑兩趟,絕不給人添一點麻煩。
烘烤房整天嗡嗡地響著,把一批批花菇烤到八成干,再攤在圓簸箕里,端到太陽下去晾曬,這樣不僅省電,也能提高烘烤效率。采摘的濕香菇則是頭一天用袋子裝好了,搬進貨車車廂,第二天凌晨兩三點,馮小河就要起床,開著車給市里幾個農貿市場的檔口送過去。送完檔口若還有剩的,便趕緊去早市上批發著賣一波。若剩個一兩袋也不打緊,拉回來曬成干菇,到時一樣發賣。
十二月是他們的收獲季,家里的每個人都忙忙碌碌,連苗苗和七寶走路都比平時要快。到了周末,兩個孩子也會去廠里幫忙,她們不會采菇,但是會挑選。兩個小女孩各搬一個竹椅子,坐到奶奶和外婆身邊,按照大人告訴她們的規格,嚴格挑選每一朵香菇。偶爾還要舉起香菇詢問“大太太,這一朵破了個小口子,要放哪個筐子里”
每個人都忙,但每個人的心情都很雀躍。馮小河第一次開著小貨車去市里,就帶回了四千多塊錢。這是香菇廠的第一筆收入,投入了這么久,終于有回報了。看著那一小疊鈔票,奶奶和外婆喜得合不攏嘴,當天晚上回家后,兩人特意趕著做了香菇肉絲面。自家種的香菇怎么會不好吃新鮮香菇切成片,和肉絲一起炒,起鍋時再放一把碧綠的蒜苗,厚厚鋪在湯面上,忙了一天,吃上這么一碗咸淡適口的面條,再暖暖和和地洗個澡,晚上睡覺時,連夢都是香的。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