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幾天,佳慧菜也不種了,公主號都斷更了兩天。每天送完孩子,就去石橋南村轉悠。除了她,張書記還請了一位顧問,是位年近七十的退休老教師,姓李,現在就和老伴住在村里,是石橋南村老一輩中公認最有才華的人。
李老師帶著佳慧四處看了好幾天,把村莊的每個角落都跑到了,還給她講了很多關于村莊的典故。比如那座三孔石拱橋是清代咸豐年間本地一位李姓財主集資所建,以前就叫李家橋。橋頭早先有塊石碑,記載了為修橋募捐的事情。如今那石碑也不知被誰抬去墊了豬圈。
橋南村原本叫李家莊,姓李的人家很多,村后面還有座破爛溜丟的祠堂,也是李家祖先修建的,破“四舊”時里面的牌位和神像都被砸了,改成了民兵辦公室,后來又成了村委辦公室。如今村委早搬了地方,那幾間房就空在那里,年深月久,已經是快塌了。
村里還有七八棵古槐,每棵都有兩人合抱那么粗,據李老師說,這里頭也有一個傳說。不知是前朝哪一代的時候,石橋南村這一帶遭遇饑荒,村民們都外出逃荒去了,只有一位李姓村民,因老母臥床不起而被迫留守在此。母子二人饑餓難耐,夜里得仙人指點,說后山上有株槐樹,可前往彼處采摘槐花來吃。兒子便依照指點上了山,果真找到那棵槐樹。母子倆靠吃槐花度過了饑年。后來李家發達了,為了不忘仙人恩情,這才在村里遍植槐樹。
佳慧聽得津津有味。這類傳說,幾乎年代久遠些的村莊里都有。不過本地人對槐樹的感情不同于其他樹種,畢竟饑荒年月,槐花就是珍貴的糧食。而且這么粗大的槐樹散布村莊中,非常值得好好做一做文章,打造好了,就是別處難得的景致。
一老一小背著手到處亂轉,姑姑和燕子姐等人見了,都紛紛地笑“考察團來了佳慧,快好好考察,把我們村也修得跟你家一樣好看”
幾天看下來,佳慧一路拍了許多照片,還手繪了一副村莊的地圖,何處是房屋、何處是河流、何處是樹林、何處有老槐都標注得清清楚楚。然后她拿著地圖,和李老師商討著,先畫出了村莊的下水道。
村里原本也有污水溝。各家各戶的房屋周圍留有邊溝,下了大雨,邊溝的水依地形流下來,匯聚到一處,便從高到低形成了幾道污水溝。只是溝底滿是落葉淤泥,早就堵塞不通。但李老師看過之后,認為那污水溝的位置非常適合村莊的地形,可以善加利用。佳慧對此也深表贊同,整座村莊的下水道便是在那幾條污水溝的基礎上加以擴建和完善后形成的。
關于村莊的建設,李老師還提出了在村里修建農耕文化園的想法。他覺得,現在別說城里的孩子,很多農村長大的孩子都對農耕文化十分陌生,大部分器具都沒聽說過,更別說見過、使用過了。況且在村里放置些老物件,也可增加些農家趣味。這想法又和佳慧不謀而合,兩人越發談得投機。
一連好幾天。佳慧來了石橋南村,連姑姑家都不去了,徑直到李老師家,連中飯都在李家吃。李師母每天做飯做菜,偶爾看到那兩人產生爭執,還要負責勸解,“小羅,你別跟他一般見識死老頭子倔了一輩子誰左犟得過他”
兩人幾易其稿,前后忙了足半個月,佳慧才熬夜做出了一個匯報t。第二天她挾著電腦,先給李老師試講了一遍。李老師聽完激動不已,極為滿意,立刻就給張書記打了電話,說村莊的改造方案他們已經研究成熟了。
張書記也很興奮,連忙召開了村莊改造籌備會,讓佳慧和李老師到大會上講。考慮到村里沒有投影,佳慧特意把家里給孩子們看動畫片的投影儀帶過去,就投在村委會議室的白墻上,給大家把設想講了一遍。
她的t分為好幾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旱廁和污水改造的。這方面她提出一個設想,把每家每戶的豬圈集中起來養殖,雞也不能散養了,要圈在自家后院養。這個想法一提出來,下面的村民代表就開始議論紛紛。
“這只怕不行雞圈起來養,無非是在院后插個籬笆。那豬要是也集中起來養,每天喂豬都得多花多少功夫”余四叔說。
“就是喂在自家屋后頭,提豬草過去就幾步路。倘若喂在公家的豬圈里,每天往返就累人得很,誰耐得煩”李三孃說。
一個村民道“多費些力倒還好說,一頭豬要是得了瘟癥,全村的豬只怕都跑不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