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你說的喂在自家屋后頭,瘟癥就不傳染了別說一個村的豬,就是鄰村的豬得了瘟癥,照樣傳染過來”村里的劉會計說。
李老師再三再四地請大家安靜,會議室里這才又重新靜下來,大家繼續聽佳慧往下講。
佳慧簡要地介紹了三格化糞池的制作方法和過濾原理。各家各戶的旱廁改造之后,污水經過三格過濾池,過濾后流入公共下水道。公共部分的下水道沿村莊地形而建,兩側硬化后修成明渠,里面種植水葫蘆和其他水生植物,建成階梯狀,一級一級地自北向南流,到了河邊那個大水塘,渠尾便做成三級花瓣形狀的過濾池,里面也種滿各種水生綠植。
經過多重過濾,污水便也清亮了起來,流進水塘里,可種些蘆葦荷花,再養幾尾錦鯉,便成了村莊一景。
這一次大家都看得極認真,邊看邊點頭小聲議論,張書記見了也頻頻點頭。
第二部分是農耕文化展示區。倒也沒有專門劃分一塊地方來做展示,只在村民房前屋后或路邊圈畫出若干地方。屆時把那些過去用過的、現在閑置的老家什都擺出來展覽,旁邊寫上說明。為讓村民了解農耕文化是什么東西,佳慧還在網上找了些磨盤、犁耙等東西了上去。
大家一看便明白,頓時紛紛討論起來。這一個說“我家就有磨盤,十年前還拿它推過湯圓漿。到時拿出來擺給娃兒們看”
那一個道“那我就把我家老風車擺出來,那還是我爺爺做的,老一輩的手藝沒話說”
還有的道“菱角盆行不行以前為了到山那邊湖里摘菱角,家里專門箍了菱角盆。現在放在家里落灰”
更有人道“光擺犁和耙怕是不行吧街上的娃娃們哪里看得明白前面得用模型做頭牛拉著才好看”
會議室里亂紛紛的,李老師又再三再四地請大家安靜,村民們這才又靜下來,聽佳慧講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基礎建設,包括村里的橋梁、道路、路燈等等,進村的那座石拱橋在規劃中被保留了下來,因為這是村莊的重要標志。但村民的出行也很重要,因此在離老橋十幾米遠的地方,臨近村部那里再修一座水泥橋梁。過了橋便是停車場。旁邊還要修籃球場。
村里的道路、各家各戶的圍墻和菜園要如何修建都有說明。一句話,風格要統一。比如圍墻要統一用石頭壘,修成半人高即可。墻上每隔兩三米放一個盆,里面種上太陽花。菜園邊用竹竿做成交叉的竹籬,外面種些爬藤花卉。
余四叔看了點頭說“這個墻和竹籬笆好看。佳慧家就是這么修的旁邊種點花,跟小花園一樣。”
又有人問張書記“書記,這橋今年能修成么停車場和籃球場什么時候建別的不說,有了籃球場,我家小崽有個地方消遣,也不會老拿著手機看了。”
張書記便呵呵笑,說“今年不修,明年肯定要修不要急,規劃好了,咱們一步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