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歷史而言,洪熙皇帝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大明也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朝代。如果是真實的歷史,洪熙皇帝的死對大明朝政的影響確實很大,但并沒有達到“朝政崩潰”的地步。
可問題是,這個世界的大明多了一個東西。
龍虎氣。
“大明皇帝身系龍虎氣,龍虎氣則是大明運勢。”
嘆了口氣,李寬無奈地說道:“若是從前,即使是太祖之死也不會讓龍虎氣暴動。可一場靖難之役讓大明的龍虎氣開始沸騰,太多冤死、無辜而死、本不該死的靈魂讓原本純粹的龍虎氣夾雜了人怒。”
“太宗登基是踩著龍骨與血海上的位,我們無法言明他所作所為是對是錯,還是自保之舉,但龍虎氣自我的判斷就是太宗得位不正,窮兵黷武失去天下仁心。所以,那時的龍虎氣就開始有了暴動的跡象,只是太宗太強,強到龍虎氣都不敢在他面前放肆,因此龍虎氣才蟄伏了下來。”
“一開始,太宗并不想將皇位傳給太子朱高熾,因為他認為朱高熾宅心仁厚,無法鎮住那積怨已久的龍虎氣。而二皇子朱高煦雄武有力,最似太宗,因此太宗就產生了換太子的心思。”
停頓了一下后,李寬繼續道:“幸虧妖僧姚廣孝在死前留下了諫言,告訴太宗若是強征龍虎氣,大明不出三代必亡。唯有仁心之人方可安撫龍虎氣,讓其歸附朝廷。”
“仁心之人是洪熙?”
周離問道。
“不,是洪熙皇帝的太子朱瞻基。”
看著有些錯愕的周離,李寬抿了一口茶水潤潤嗓子,隨后繼續道:“洪熙皇帝固然寬厚,但這不代表洪熙帝是毫無底線的善良。相反,您覺得一個能讓漢王、趙王心甘情愿做他馬前卒的人,能是什么善茬?”
“在位不到一年,洪熙帝就收攏了各部權利,兵權也牢牢地掌握在他的手中。與民休息,安撫人心,也是他讓龍虎氣平息的手段。他要做的,就是將一個逐步平穩的大明朝交給太子朱瞻基,讓朱瞻基徹底掌控大明龍虎氣,讓永樂一脈名正言順地成為真正的皇室。”
李寬沒有繼續說下去。
周離這才明白了真相。
朱棣殺侄登基本身得位不正,再加上靖難之役死傷無數,大明龍虎氣極為排斥朱棣一脈的皇室,隨時可能暴動引發大亂。本來朱棣想將皇位傳給類父的二兒子漢王,但姚廣孝的一句“強征龍虎氣,大明三代而亡”改變了他的想法,朱棣還是讓太子朱高熾繼承皇位,洪熙皇帝登基。
洪熙皇帝在位時與民休息,深得民心,他自知他是承上啟下的軸承,他要做的就是收攏民心,讓龍虎氣歸附,太子朱瞻基繼承皇位后就能讓朱棣一脈徹底被龍虎氣認可,大明不再有龍虎氣暴動之憂。
但是。
“一場疫病,讓洪熙帝瀕臨死亡,龍虎氣也有了暴動的跡象。洪熙帝身上所牽連的龍虎氣太多,內閣雖然有權但無名,他們的二品身份讓他們無法承載這些暴動的龍虎氣。”
長嘆一聲后,李寬無奈道:“所以,宰相出現了。”
大明的官員體系很獨特,分為“權”與“名”。權代表權利,也就是在朝堂中的話語權。而名則代表“名號”,只有得了名號才能承載相應的龍虎氣。
最簡單來講,二品天將軍的名大于權,因為天將軍更需要龍虎氣而非朝堂話語權,所以二品天將軍是“有名缺權“。而內閣中的三位閣老都是權大于名,因為他們要做的是統籌各部,頒布政令,所以他們普遍都是三品的名。
洪熙皇帝的疫病讓龍虎氣開始暴動,但洪熙皇帝之下就只有內閣有權利掌控龍虎氣。可問題是,三位內閣閣老他們有權無名,無法承載相應的龍虎氣。因此一旦皇帝徹底死亡,大明龍虎氣就會暴動,恐怕大明也無法繼續延續下去。
因此,洪熙帝兵行險招,做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
把被太祖朱元璋取消的宰相制度重新搬了出來。
或許有人會疑惑,為什么不直接將三個閣老的身份提一提,讓他們都有一品之位。
但實際上,有一品之位并不重要,有名才是最重要的。空有皇帝認可的一品沒有用,得是他在歷史或百姓心中有一席之地,才能夠成為承載龍虎氣的一品之人。
因此,當時的洪熙帝要么穢土轉生把他爹或朱元璋轉世出來,要么,就是恢復唯一一個能在短時間內承載龍虎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