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國代表們圍聚在一起,面色凝重,氣氛中滿是不甘與無奈。
那位資歷較深的老者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既然他們不肯松口,價格又如此高昂,我們也不能被他們牽著鼻子走。
咱們華國向來不缺智慧和毅力,自己研發,我就不信攻克不了這阻攔索的難題!”
眾人紛紛點頭,眼神中重新燃起了斗志。
回到國內后,他們立刻向上級匯報了情況,得到了全力支持。
很快,一個由頂尖材料專家、機械工程師和航空領域專業人員組成的研發團隊迅速成立。
團隊成員們深知任務艱巨,但都懷著堅定的信念,決心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研發初期,團隊就遇到了重重困難。
材料的選擇上,要找到一種既具有超高強度又能承受巨大拉力且具備良好柔韌性的材質,簡直如同大海撈針。
他們嘗試了無數種新型合金材料,一次次地進行拉伸、扭轉、沖擊等各種性能測試,可結果都不盡如人意。
有的材料強度足夠,但柔韌性太差,在摹擬降落測試中很容易斷裂。
有的材料柔韌性不錯,卻無法承受戰斗機降落時的巨大拉力。
在結構設計方面,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如何優化繩索的編織工藝,使其在承受巨大拉力時能夠均勻分散應力,避免局部應力集中導致斷裂,成為了團隊日夜攻克的難題。
他們設計了無數種編織方案,通過計算機模擬和實際試驗不斷驗證,但每一次的改進都只能帶來微小的進步,距離理想狀態還有很大差距。
時間一天天過去,團隊成員們日夜奮戰在實驗室和試驗場。
他們放棄了節假日,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時間,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發工作中。
然而,半年過去了,盡管付出了無數的心血和汗水,研發工作依舊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
一次次的試驗失敗,讓團隊成員們的臉上寫滿了疲憊和沮喪。
那位曾經滿懷信心的老者,此時也眉頭緊鎖,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焦慮。
在一次緊急會議上,一位年輕的工程師忍不住抱怨道:
“這太難了,我們嘗試了這么多方法,都沒有成功。
難道我們真的無法自主研發出高性能的阻攔索嗎”
老者沉默了片刻,然后緩緩站起身來,目光堅定地掃視著每一個人,說道:
“同志們,我們華國在科技發展的道路上,遇到過無數比這更艱難的挑戰,但我們從來沒有退縮過。
研發阻攔索確實困難重重,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做不到。
每一次的失敗,都是我們走向成功的墊腳石。
我們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不斷調整方向,繼續努力。
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夠成功!”
老者的話讓團隊成員們重新振作起來。
他們再次梳理了研發過程中的數據和經驗,重新制定了研發方案。
大家雖然充滿斗志,但所有人都知道,想要成功難度真的很大。
研究員李志沖作為設計組核心成員更清楚這一點。
面對鋪天蓋地的壓力,他決定去釣魚放松一下緊繃的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