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清晨,李志沖便帶著漁具來到了城郊一處靜謐的湖泊。
湖水在陽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四周綠樹成蔭,偶爾有幾聲鳥鳴傳來,讓他的心情漸漸舒緩。
他熟練地組裝好魚竿,掛上魚餌,用力一甩,魚鉤精準地落入湖中。
然而,就在他靜心等待魚兒上鉤時,意外發生了。
一條體型頗大的魚猛地咬鉤,李志沖瞬間感受到一股強大的拉力從魚竿傳來。
他下意識地握緊魚竿,準備與這條大魚展開一場“較量”。
可讓他沒想到的是,這魚竿的韌性遠超他的想象。
無論大魚如何掙扎、發力,魚竿只是微微彎曲,卻絲毫沒有要斷裂的跡象。
李志沖心中一驚,暗自思忖:“這魚竿是什么材質做的,怎么這么結實”
在和大魚周旋的過程中,他仔細觀察著手中的魚竿。
魚竿的竿身線條流暢,材質摸起來既堅韌又輕盈。
每一次大魚發力,竿身都能很好地緩沖力量,將拉力均勻分散。
經過一番激烈的“搏斗”,李志沖終于成功將大魚釣了上來。
看著在岸邊活蹦亂跳的大魚,他卻顧不上喜悅,滿腦子都是這魚竿的特殊性能。
他突然意識到,這魚竿的材質和編織工藝,或許能為他們的阻攔索研發帶來新的靈感。
李志沖顧不上繼續釣魚,匆匆收拾好東西,帶著魚竿就趕回了研發基地。
一到基地,他就迫不及待地召集了團隊成員,將自己在釣魚時的發現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
“大家看,這根魚竿,它的材質和結構在承受巨大拉力時的表現,和我們所追求的阻攔索性能有很多相似之處。
我們可以研究一下它的材質成分,還有這種獨特的編織工藝,說不定能找到突破研發瓶頸的關鍵。”
李志沖一邊說著,一邊將魚竿遞給團隊成員。
團隊成員們圍攏過來,眼中閃爍著好奇與興奮的光芒。
他們立刻對魚竿進行了初步的檢測和分析。
通過顯微鏡觀察魚竿的材質微觀結構,發現其中含有一種新型的復合纖維,這種纖維不僅強度極高,而且具有良好的柔韌性。
在編織工藝方面,魚竿采用了多層交叉編織的方法,使得每一根纖維都能充分發揮作用,均勻分散受力。
接下來的日子里,團隊成員們圍繞魚竿的材質和編織工藝展開了深入的研究。
他們嘗試將這種新型復合纖維應用到阻攔索的研發中,同時借鑒魚竿的編織方法,對阻攔索的結構進行優化。
然而,新的困難也隨之而來。
新型復合纖維的加工工藝十分復雜,要將它制成適合阻攔索的形狀和尺寸,需要克服諸多技術難題。
而且,在將多層交叉編織工藝應用到阻攔索上時,如何保證編織的均勻性和穩定性,又成了團隊需要攻克的另一道難關。
李志沖在實驗室里對著新型復合纖維和半成品阻攔索愁眉不展,一次次的嘗試失敗讓他滿心絕望。
他望著那些散落在工作臺上的材料,眼神中滿是疲憊與無助,喃喃自語道:
“難道真的沒辦法了嗎難道我們又要回到原點”就在他幾乎要放棄的時候,那根帶來靈感的魚竿突然在腦海中閃過。
他猛地一拍腦袋,眼中重新燃起希望:“對啊,這魚竿是從國岳漁具廠買的,說不定那里有我想要的答案!”
來不及多想,李志沖立刻收拾好東西,匆匆趕往國岳漁具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