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寫也可以,那自然是零分。要想拿到高分,不僅要符合策論的行文格式,還得寫出里面的道理,策略至少要理論上可行,論文則必須保證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和想法。
由此可見這難度到底有多大。
并且這還只是解試。
在范仲淹和王安石改革貢舉之前,宋初的解試和省試的考試內容其實差不多,都是詩詞歌賦、經義、策論三項,只不過考題量和考試范圍有區別。
解試是考舉人,省試是考進士,舉人試的時候,考試內容是詩、賦、論各一首,策一道,主修的經義十帖,墨義十帖。
等到了進士試就是試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帖論語十帖,選六經當中的墨義十條。
別看只是多了四道策以及論語和其余六經的帖經和墨義,可卻意味著你必須要在六個小時內,多完成四項國家級的策略,多背誦之前主經外的其余六經。
難度幾乎是成倍提升,也怪不得大量的士子在考解試的時候,根本不會考除論語春秋禮記之外的經書,他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這幾本經義里,以為將來的進士科做準備。
趙駿有了思路,自然是不愁,僅僅花了大概三個小時左右,就把治河策以及六國論寫出來,加起來大概一千三百多字,花那么久時間,還是因為毛筆寫字慢。
等寫完之后,就檢查了一遍。等墨跡干了之后,上面用草紙蓋上,再拿鎮紙壓著,趟回床上休息去了。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場內的考生們還在緊鑼密鼓地寫著,也有禮部官員時時刻刻巡視考場,看到趙駿居然已經躺下,不由得紛紛搖頭,以為他是覺得難度太大,已經徹底擺爛了。
“咚咚咚咚”
隨著震天鑼鼓的聲音響起,頃刻間到處都是哀嚎遍野。
緊接著禮部官員帶著士兵們過來收卷。
“完了完了。”
“就差一點點就寫完了。”
“讓我把這些寫了吧,求求你了。”
“別拉我,別拉我,啊啊啊讓我寫完啊”
大部分考生都把筆放了下來,只有少數考升還在奮筆疾書。
下來收卷子的官員見到后,就警告勒令他們停下,不聽的人被帶離了考場。
各種慌亂的叫聲打破了之前的寧靜,又很快安靜下來。
汴梁一年考生幾千人,三個考場,太常寺大概有一千多不到兩千。
各個考場都已經安排了士兵和官員,一切都有秩序,即便是來不及寫完,也只能停下,否則逐出考場,取消考試資格。
趙駿把試卷交給了來收卷的官員。
那官員之前還看過趙駿在睡覺,接過試卷掃了一眼,見到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策論文,不由得大吃一驚,上下打量了趙駿一番,這才一臉驚詫地離開。
很快所有的卷子都被收了上去,但這并不意味著考生們可以隨意走動,幾乎所有人都一臉疲憊地躺回床上,有的還在大聲哭泣。
考場內其實有很多百態,有人在抽泣、有人在求神、有人臉色慘白、有人一臉麻木,趙駿并沒有去在意。
因為高考結束后很多人也都這樣子,上了高中以后,每年都能看到一次。
他躺在床上依舊閉目養神。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