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咚咚咚咚的鑼鼓聲音響起。
唐時科舉考試是在夜晚三更初到五更末,總計六個小時。
到了宋代因為科舉人數太多,晚上考試太費蠟燭,朝廷負擔不起,就改成了白天。
科舉正式開始。
士子們就只能呆在這木屋里,吃喝拉撒,都在這幾平米房間內,開院之前,再也不能出去。
木屋連門都沒有,要是倒霉遇到下雨或者降溫,那也只能忍著。
一隊隊士兵來回巡視,大概過了一分鐘左右,禮部考官們開始入場,他們帶著試卷,身后的士兵則拿著大量的空白紙張進來。
“貢舉開始,考場肅靜,現在開始發卷”
隨著一名考官大聲喊道,接著其余考官們便有序地進入,一份一份地把試卷放在每個考升的桌案上。
后面的士兵則兩張試卷再分三張宣紙,很快趙駿的桌案上就有了草紙和考卷。
趙駿低頭一看。
就看到兩張試卷上用印刷術分別印著一句話“大河治理之策”“秦國為何能一統天下。”
第一日考的是策論,策和論分別是兩場。
第二日考的是經義。
第三日則是詩詞歌賦。
“策”問的是黃河治理的辦法,“論”則是論述一下為什么秦國能一統六國。
這倆題目倒是不新鮮。
歷朝歷代都是個大題目,有的時候是給你一個問題,論地方如何治理,有的時候是敵國如果來犯,應該用什么策略,其中河道治理也常會出現,都快變成常規題了。
趙駿對于這個題目自然有想法,甚至之前寫“策”的時候,就以治理黃河為題做過策論,還得到王曾的認可。
所以他也沒有遲疑,取筆沾墨,一氣呵成,直接把原來寫的策論幾乎沒改動多少就寫了上去,反正都是自己寫的,跟押對了題沒什么區別。
思路正確后自然是筆走龍蛇,沒過多久他就把一篇洋洋灑灑的治河策論寫出來。
接著就是論。
這也不用想,把六國論給他弄上去。
因為太對題了,又恰好高中語文都學過,背得出來,即便有些忘記了,也自己填空上去就是了,因此幾乎沒什么猶豫可言。
當下筆走龍蛇,在答卷上迅速做題。
而跟趙駿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周圍諸多士子一臉苦惱。
雖然大家都坐在木屋內,互相看不見彼此,可大部分人的共同點就是抓耳撓腮,不時在草紙上寫寫畫畫,苦思冥想。
趙駿是有思路,如同站在上帝視角。而對于他們來說,這題目的難度就相當大了。
時間只有六個小時,要在短短六個小時內整理出策和論的思路出來,再寫個幾百上千字,難度比高考還要難。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如同你在高考語文的時候,要你在六個小時內寫出一篇幾百上千字關于黃河治理的辦法,以及一篇秦國為什么能統一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