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中國古代其實就有本土棉花,叫做亞洲綿,這種棉花產量低、種植困難,從西漢開始,就只有在廣東、海南等沿海地帶有小規模種植。
而南北朝傳入的是非洲綿,這種棉花產量高,適應力強,也是明代朱元璋進行全國推廣的棉花品種。
但作為棉花,同樣需要熱量豐富、光照充足、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四個主要條件。
所以即便傳入中國,也依舊沒有立即適應。
唐朝就曾經嘗試過推廣,在黃河中下游流域種植,可惜失敗了,種不活,即便種活了,產量也不高,經濟作用不大。
因而大家不明白這東西到底應該怎么推廣才行。
趙駿聽到眾人的話,笑著搖搖頭道“唐宋時期棉花并未大規模推廣開,主要原因是小冰河時期,唐朝中期開始,氣候變冷,降雨線南移,北方日益干旱、嚴寒,使得棉花難以種植。”
“我記得漢龍以前倒是說過,漢末和明末都是因為小冰河時期而滅亡,這小冰河時期是何物”
呂夷簡也來了興趣,想起了當初趙駿說三易回河的時候提起這事。
趙駿解釋了一下什么是小冰河時期,隨后說道“唐朝的這次小冰河時期是第三次,第四次要到明朝,也就是說,我們剛好趕上了一個不錯的時代,正處于第三次小冰河時期結束,需要到五百多年后才會有第四次小冰河時期,這會是我們高速發展的一個機會。”
“若是如此,那豈不是至少五百年內,大宋各地都會風調雨順”
王曾睜大了眼睛。
“想多了。”
趙駿白了他一眼道“該有的天災還是會有,只是北方氣候沒那么冷,北方的農作物產量不會突然大幅度下降而已。”
蔡齊撫須說道“那這樣的話,是否就說明河北、陜西等地方,又能夠繼續耕作了”
“是的。”
趙駿點點頭“只要解決了西夏和遼國的威脅,陜西與河北將慢慢恢復。”
現在大宋的情況是,由于關中地區在唐朝開墾過度,導致關中地區接近荒蕪,人口非常少。
河北由于跟遼國離得太近,人口大量南下遷移,地方上以軍屯為主。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整個陜西加半個甘肅的秦鳳路、永興軍路兩個路加起來,人口才八百多萬,且主要集中在黃土高原地區,關中盆地人數不多。
河北兩路,河北東路、河北西路加起來,也不過六百多萬。
而在唐朝時期,河北有一千多萬人。
反觀江浙地區,人口已經突破了兩千萬。河南、京畿、湖廣以及四川人口都在千萬以上,黃河以南顯然已經成為人口的主要聚集區。
這里面有兩個主觀原因,一是西夏與遼國邊境,民眾南遷。二是第三次小冰河時期,北方農作物產量下降。
但宋初第三次小冰河時期結束,所以要是能解決西夏和遼國的威脅,河北與關中就能夠重新修建水利,也不是不能重新開墾出來。
聽到趙駿的話,王曾沉吟道“若是能重新開墾關中與河北的話,那就實在是太好了。”
“同樣第三次小冰河時期結束,就意味著棉花可以種植了嗎”
王隨也問道。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