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趙駿來前,雙方就因為呂夷簡獨斷專橫而產生了矛盾。
趙駿來了之前,雖然雙方曾經段時間內達成過一定戰略同盟,但很快又對立了。
原因在于趙駿的到來反而促成了宰相權力壯大。
兩人都是有權力欲望的人,趙駿又不可能事事都管,治理權自然大部分都落到了他們手里。
結果就造成了雙方為了爭權奪利,再次對壘。
實際上這種現象是趙禎樂意看到的事,畢竟趙禎也不希望手下個個都團結一致。所以也沒居中調和,讓雙方矛盾加深。
特別是趙駿行走天下的這兩年,二人可沒少發生斗爭。
不過現在說正事的時候,趙禎見二人似乎又要斗起來,便連忙打斷道“好了,對于早上朝議說的,把范卿調回來,縮減西北糧餉開支,你們怎么看”
“回陛下,此事臣以為,百官們依舊沒有抓到重點。”
王曾立即說道。
“哦”
趙禎納悶道“什么重點。”
王曾說道“百官們看到的只是元昊戰敗求饒,范仲淹手握大權,卻看不到元昊可能只是權宜之計,極有可能卷土重來。”
“簡單來說,元昊說什么,百官就信什么。而且他們只在乎范仲淹權重,卻忽略了萬一元昊欺騙我們,一旦我們把范仲淹調走,他再次來襲,那西北就要出大事了。”
呂夷簡也跟進說道“西賊狡詐,元昊反復,不可不防啊。”
“還有遼國。”
晏殊亦是說道“得益于手榴彈神威,元昊戰敗,他已親眼見識到手榴彈的威力,就不可能不把這件事告知遼國,以讓遼國對我們產生警惕與防范。歷史上遼國雖未與我們交戰,但此事過后,卻很難說了。”
不得不說,這三人確實是人精。宋朝的官員其實也不能說全是天真的蠢蛋,但有些時候,他們相比于外族,防范自己人更盛,畢竟唐朝的前車之鑒,讓他們還是過于擔驚受怕。
只能說朝堂上那些選擇相信李元昊,而不相信范仲淹的官員們也沒錯。
如果信錯了李元昊,最多也就是西北吃敗仗而已,可要是信錯了范仲淹,那在西北有幾十萬大軍的情況下,就是國家要覆滅了。
但在場這些人得益于趙駿,是知道范仲淹忠心耿耿,這才能夠放心大膽地啟用,因此雙方產生的信息差,就造成了現在滿朝文武與政制院這幫宰相們的意見有所差別。
他們看的東西,自然也就完全不一樣。
趙禎覺得眾人說得很有道理,沉吟著點點頭道“嗯,的確,若是朕是元昊,必然會把手榴彈的事情告知耶律宗真,耶律宗真不會蠢到對大宋擁有了如此武器而沒有任何警覺。”
“到時候遼國很有可能舉兵南下,西賊元昊那邊,也必然舉兵響應,屆時大宋會面臨兩線作戰,臣以為,此時還尚不能把范仲淹調回來,最多把他調去河北。”
呂夷簡說道。
“唔”
趙禎思索之后,贊同道“現在大孫還在西北,前些日子上了劄子,應該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就回來了,到時候問問大孫的意見吧。”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