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夷簡問。
其實北宋也大力發展工商業,但不像南宋那樣舉國之力發展。
畢竟古代的傳統思想就是重農抑商,因此北宋時期,還是維持一個農稅與商稅的平衡,直到北宋后期,商稅才完全壓過農稅,達到6070。
“也不是全力,而是有個松緊程度。”
趙駿說道“抓大放小,靈活推動,并且積極對外擴張,提高進口和出口額度,我認為大宋的商業對外,有四個方向可以發展。”
“哪四個”
“第一個是從廣州去中亞和東南亞,第二個是從青塘去中亞,第三個是從浙江、山東溝通廣州、日本和高麗,第四個是從成都溝通大理以及東南亞。”
趙駿指出“這樣兩個陸地絲綢之路,兩個海上絲綢之路,勢必能為大宋帶來源源不斷的稅收。特別是日本,只要日本白銀大量流入,那么宋朝的缺錢荒就能解決,多出來的銅就能制造火炮,壯大軍事能力。”
他說著繼續道“另外就是對外貿易擴大,對內就能刺激經濟增長,減少農業稅,發展商業,稅收就絕對不會少,還能促進工業發展,對于大宋的底層百姓來說,就都是一件好事了。”
“唔”
眾人微微點頭,聽上去不錯。
晏殊問道“我記得你說過,雍正改革還有攤丁入畝,那這個為什么不實行呢”
“因為還不到時候,生產力沒達標,攤丁入畝就是搞自取滅亡。”
趙駿環顧眾人道“我提出的建議基本上都是在大宋能夠實現的東西,這些事情,若是放在明朝不一定,但在大宋,應該是能辦到。其余不能辦到的事情,就只能以后再說。”
他指的是加耗歸公,取消大量苛捐雜稅。降低農稅比例,提高大地主以及富人階級稅率的政策。
別看這些政策在明朝不行,可在宋朝,那就不一樣了。
大宋苛捐雜稅之重,不僅逼反了農民,還逼反了大量地主。
不是這些地主想造反,而是宋代稅收管你什么人,即便是當官的家屬經商,也得把稅交了再說,堪比后世美帝國稅局。
什么舉人、進士、官員免稅
不存在的。
那都是明朝士大夫們忽悠明朝皇帝干的事。
在我泱泱大宋,唯有三件事不能逃脫,一是服徭役,二是死亡,三是交稅。
富人階級可以通過花錢來避免徭役,但卻不能通過花錢來避免納稅,所以宋朝才這么富裕,典型的刮地三尺養肥朝廷,朝廷再把錢花在三冗上續命。
因此趙駿提出的這些改制,就屬于宋朝完全能夠實現的情況。
也就是取消大量苛捐雜稅來減少農民負擔,然后對外擴張貿易,以及繼續壓榨大地主和特別有錢的人來填補取消底層苛捐雜稅帶來的稅收減少。
至于攤丁入畝之類。
有點難度。
政策肯定是好政策,可一旦實施之后,人口必然會進行爆發性增長。
不管承不承認,清朝人口能達到四億,攤丁入畝只是起推動作用,真正決定性作用,還是紅薯、玉米、土豆等高產作物引入,能夠養活那么多人口。
否則在糧食嚴重短缺的情況下,攤丁入畝不再收人頭稅,就必然會造成生產力不足,人口卻變多,極易發生饑荒。
所以攤丁入畝至少目前還不適宜。
除了這些比較通用的政策以外,趙駿還經過自己調整,做了一些他自己研究的政策。
從農業到經濟,再到地方制度改革,都有他自己的想法。
只是東西太多,暫時就說了一些比較通俗易懂,而且相對較為保守,不那么激進,在宋朝這個封建社會較為容易實現的策略。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