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可都是撿一樣的軍功啊。
與此同時,遼軍大潰敗之后,根本無法重新組織起隊伍。
因為宋軍一直在銜尾追擊。
騎兵還好,一路向北疾馳,總歸是能逃出生天。
可苦了步兵。
雖然宋軍大多數也是步兵,但宋軍士氣高昂,為了軍功拼命追趕。
遼軍步卒為了活命只能瘋狂逃竄。
一夜之間兩方追出上百里地,整個河北路保州、安肅軍、廣信軍、雄州、定州等二百多里長的邊境線上,全都是敵我士卒。
范仲淹都已經控制不了部下了,因為敵人跑得分散,宋軍追得分散,甚至還出現過二百多人的宋軍小隊,攆著三千多人遼軍步卒兵團追趕的奇聞。
所以他干脆就什么事都不做了,下達了追擊命令之后,只是自己帶了幾千人,一路慢慢悠悠地向北往安肅而去。
安肅這邊守將為新任河北西路都總管趙振,他這邊沒有多少騎兵,只有三千多人,加上步卒也就一萬人,居然大搖大擺地駐扎在葫蘆堤,攔截后方大量遼軍。
葫蘆堤位于安肅以南的漕河岸,這漕河并非是漕運河,而是大清河支流府河的支流,發源于保定市易縣境內的五回嶺,為過河必經之路。
史料記載,這里同樣也是事故多發地,自五代后晉開運三年至北宋宣和五年,長達178年中,都是御遼的前沿陣地。
遼宋之間戰事經常在此發生。
但曾經是宋國在葫蘆堤南岸的狼山寨配合安肅城池抵御遼軍,現在宋軍去了北岸,反攔截遼軍,頗有些倒反天罡的意味。
遼國殘部如無頭蒼蠅一樣亂跑,近二十萬大軍,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跟著耶律宗真往定州方向去。
那里有遼太弟耶律重元的部隊,可以讓耶律重元掩護他們從定州北歸。
其余遼軍就沒那么好運氣,他們只想盡快地逃離宋國,選擇了最快的路線,也是去地獄最近的路線。
趙振于葫蘆堤設伏,在遼軍渡河時再次擊潰他們,斬殺三千余人,俘虜了五千之眾。
遂城守將則于釜山村鋪攔截到了一萬多遼軍潰卒,同樣大敗敵人,斬殺了兩千余人,俘虜了三千多人,剩余五六千人狼狽地逃回遼境。
雄州守將張亢更是親領騎兵,一路往西橫推,遇到的小股遼軍都懶得殺,每次只追擊至少三四千人以上的遼軍,僅僅數日功夫,他就斬敵一萬余眾,俘虜者更是沒有。
本來戰事還是能繼續擴大,然而到了遼國邊境之后,趙振他們就猶豫了,最終沒有敢冒著風險繼續進軍。
原因在于澶淵之盟后,宋真宗就嚴格限制了河北路將領。
一,不準挑起邊境戰事。
二,就算敵人來進攻,也不準立即還手,等朝廷的命令。
三,打敗敵人,不準追擊。
四,絕不能入遼境。
聽上去很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