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元二年十二月底,宋國河北路經略使兼政制院候補同知范仲淹統率河北路諸軍,大敗遼軍。
遼國軍隊死傷慘重,損失了至少七八萬兵馬,狼狽逃回了國內。
這么大的損失,即便是對于兵馬強壯的遼國來說,也可以說是元氣大傷了,讓遼國皇帝耶律宗真驚恐不已。
他收攏了大量潰卒,重新整頓士氣,再加上南京留守的三萬士兵,勉強在析津府周邊城鎮布置二十萬人,防御宋軍的進攻。
不過意外之喜的是,得知宋軍殺來,處于宋遼邊境線上的漢人百姓一個個嚇得魂飛魄散,連夜帶著家當往北逃跑。
甚至連土地和房子都不要了,一個個拖家帶口,有些嫌棄自家雞鴨羊牲畜跑得慢的,扛著雞鴨羊一路飛奔。
而且不止是邊地百姓,就連析津府的漢人百姓聽說宋國打來了,都是踴躍參軍,要求上前線殺敵,仿佛同為漢人的宋國跟他們有什么深仇大恨。
于是短短半個月不到,淶水以南的各縣十數萬百姓,那是逃得空無一人,連明年馬上就要收割的糧食都不要了,就只想逃命。
范仲淹見此也是無語,雖然已經想辦法張貼過安民告示,表示漢人不打漢人,絕不會欺壓百姓。
但顯然以前宋軍名聲在外,讓百姓惶恐不安,幾乎沒什么效果。
其實要真就只是稅收嚴苛的話,為了生計,百姓還不至于拋棄全部家當,連耕作的土地都不要了,背井離鄉,逃離故土。
畢竟對于百姓來說,土地才是根本。在農業社會,沒有人愿意拋棄自己吃飯的東西。
除非有另外一件事,能夠比土地更重要。
能是什么呢
那自然是他們的小命
除了宋國那刮地三尺的稅收讓遼國百姓感覺到恐懼以外,最讓他們害怕的,便是殺良冒功的問題。
這屬于五代十國的老疑難雜癥了。
那是個不亞于五胡亂華的混亂時代,武將肆掠,百姓水深火熱,殺良冒功的事情屢見不鮮。
就連北宋剛建立的時候,趙匡胤打北漢,趙光義北伐,都出現過這樣的情況。
因此當地百姓極為恐懼,害怕宋軍重操舊事,不得不逃離家鄉。
事實上其實也已經有這樣的問題,西北邊軍還好,范仲淹畢竟在那邊治理了兩年之久,西北軍紀律嚴明,并未出現屠戮漢人百姓,以殺良冒功的事情。
但河北軍有了這樣的情況,有一些部隊竟然屠戮了村莊,將人頭送入軍功處,說是殺的遼國漢人軍隊。
也幸好老范對于軍功審查嚴明,并且有人報告遼國境內百姓村莊被屠的事情,發現了這些問題,不然的話,事態還可能進一步擴大。
即便如此,范仲淹也是勃然大怒,將涉事的部隊從將領到動手的士兵,全都軍法處置,一律死罪不免。
不過這些都是后話了。
至少目前來說,由于宋國的入侵,遼國的漢人百姓還是相當害怕,即便范仲淹派人安撫,也還是無濟于事。
沒辦法。
他倒是想派兵攔截。
但前線的軍隊要與遼國前線的軍隊對峙。
后方的軍隊要么運糧,要么在清理殘余的遼國潰卒,實在沒辦法顧及到百姓。
因此也只能先聽之任之。
總歸還是有些不怕死的,舍不得家中的財產,繼續留下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