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呀,真是死腦筋。”
張儉皺眉道“老夫問問你,若以往蕭太后之時,每年壽誕要送多少禮”
“這個都由皇家來送,我等除非問陛下,卻是不知。”
范仲淹老實回答道。
“每年不固定額,但基本上不會少于二十萬貫。”
張儉輕笑道“如今大遼與宋國重修舊好,而我們陛下壽誕將近,宋國一來道賀陛下壽誕,二來歡慶于遼宋罷兵,送來壽禮,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嘛。再不濟,大不了我主陛下請天后回歸,再過一次天后應圣節即可。”
范仲淹一下子就明白了。
遼宋之間除了歲幣以外,其實也還有別的互相贈禮。比如遼國與宋國皇帝、太后過生日。
史料記載,遼宋建交一百多年,宋遣遼使節共680人次,遼遣宋671人次。
其中光接待遼國使者的費用就達到兩到四萬貫,然后向皇帝、太后送禮,基本上都維持在十到二十萬貫之間。
只是由于對等關系,宋國皇帝和太后過壽誕,遼國也往往會回贈,只是沒宋國那么多,但幾萬貫到十多萬貫還是有,勉強不會讓宋國虧得太多而已。
如契丹國志記載,某年宋皇過生日,遼國送了大一堆禮品,包括馬匹、獸皮、金箱子、銀箱子、水晶腰帶、海東青等等。
禮品名單非常長,基本上都是東北特產,什么牛、羊、野豬、魚、鹿臘肉之類的野味都每樣幾百箱。
雖然不如宋國直接給絹布、金銀銅錢那么大方,但林林總總算下來,其實也是價值不菲,并沒有完全就是宋國給遼國厚禮,遼國打發叫花子一樣給宋國薄利,否則宋國顏面上也掛不住。
顯然張儉的意思很簡單。
既然你為了顏面不直接給歲幣,那就把這二十萬貫當作是壽禮,雙方互相給個臺階下。
即宋國并未增幣,取得了大勝,礙于與遼國兄弟之邦,不愿意你死我活,依舊維持原來的三十萬貫歲幣,多出來的二十萬貫是什么呢
那是宋國給遼國皇帝慶賀生日的禮品。
要是覺得遼國皇帝這生日過得有些奢侈的話也沒關系,那就讓蕭太后回來,反正宋國劉太后已經駕崩了,遼國也不會再給宋國太后回禮,宋國只需要按照以前那樣給蕭太后慶祝生日就行。
如此一來,雙方一個拿了土地的實際好處,又有了顏面。另外一個多出來二十萬貫,也能有錢安撫部落。算是大家既保住了里子,也保住了面子。
一時間,范仲淹陷入了兩難境地。
這錢。
該不該給呢
大家理性討論下,該不該給。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