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卻取得了如此大的外交勝利,讓眾人無一不熱淚盈眶。
然而沒想到趙駿卻沉聲道“先別高興得太早啊,這些條件可以答應,但其中第一條有問題。”
“大孫,知足吧。”
趙禎知道這是指名義上歲貢有辱國體的事情,勸道“他們愿意拿東西換就已經不錯了。”
“不行,我還是要提兩點第一,以前澶淵之盟是納,但現在不行,改為贈”
趙駿說道“第二,即便是贈,想得到這個名聲也不容易,得花錢買,那就原本價值三十萬貫的東西,給我們三十五萬貫吧。五萬貫買個名義,我們吃點小虧,不過分吧。”
“他們能同意嗎”
呂夷簡勸道“漢龍,見好就收吧,現在來之不易的和談,莫要再起波瀾。”
“是啊,就這樣吧。”
晏殊也勸道。
“你們真是,怕什么,他們既然已經答應了和談,那就說明這事已經敲定,不可能改。”
趙駿笑道“何況這不間接就說明遼國那邊已經頂不住了嗎在這點小事上,他們也不會再多做計較。最多就是他們回國后宣傳是“納”或者“獻”,我們不予回應就是,在國內我們只說取消了歲幣就行,隨便耶律宗真在遼國怎么說,我們只要好處”
這其實還是國格的問題,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獻”是個下奉上的詞,歷史上重熙增幣,遼國就要求“獻”,是富弼強烈要求,才改為贈。
而“納”算是個中性詞,有繳納、貢獻,又有交予、繳付之意。澶淵之盟勉強算是平等對待了,所以當時是納。
但不管怎么樣,雖然是個中性詞,可詞義也不算特別明顯,還是有一定下奉上的嫌疑。
贈就不一樣了。
平等贈予,甚至有點施舍的意味。
因此遼國那邊為了不丟面子,才把范仲淹打下來的淶水南岸土地要求不算割讓,而是贈送。
顯然遼國這邊打輸了還死要面子的行為著實讓趙駿有些不滿意。
不過要面子可以。
拿錢買。
反正他們自己會對這件事保持沉默。
這樣遼國贏了面子,宋國得了里子,簡直是秦始皇玩克隆雙贏啊。
“嗯,或許也確實如此。”
晏殊忽然有些納悶道“不過為何遼國要執意放開禁物以前我們是不允許書籍流入遼國,他們就不怕被文化入侵嗎”
現在他們也已經知道什么叫文化入侵了。
趙駿笑道“人家比你清楚得很,這才是人家聰明的地方”
“為何”
眾人不解。
趙駿說道“很簡單,遼國也多有漢人,而且他們自詡為天朝上邦,乃是唐朝正統,所以也推崇儒家文化,歡迎儒家經典還來不及。至于銅、硝、硫磺等禁物,你猜他們需不需要”
“火器”
眾人互相對視,異口同聲,頓時明了。
遼國顯然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是盯上了大宋的火器了。
知道打不過,就得進行研究。
而研究就得有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