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一時紙貴,京城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蘇洵文名因而大盛。
這意味著權書于公元1056年之前就已經寫成。
里面包含了治道、兵法、史論、謀略等多種治國、治兵的辦法,還是相當有見底。
但如今有一個尷尬的情況就是,趙駿參加過科舉,寫的文章還是六國論。
現在六國論原作者來了,而且當他面說了出來。
李鬼遇上了李逵了屬于是。
還好當時鄉試文章是不對外公布的,畢竟全國幾十萬人考,即便考上了每年幾千個舉人,怎么可能都對外公布。
所以現在還有機會化解這段尷尬。
趙駿面色不改,沉吟著說道“善,滿朝諸公當中全都反對,唯有你一個民間士人卻如此洞悉,這說明了你的才能啊。”
“知院謬贊。”
蘇洵拱手說道“草民也只是事后分析,遠不如知院這般察覺。”
“嗯,頗為謙遜,這是一個好官的品質啊。”
趙駿笑著扭過頭看向蘇渙道“公群,這就是你的不對了,你弟弟既然是此等良才,當初我在閬州的時候,怎么不早些引薦呢”
蘇渙苦笑道“當時明允在眉州老家苦讀,離閬州太遠,卻是不能立即喚他過來。”
“無妨。”
趙駿點點頭,然后對蘇渙說道“此次會試好好考,以你的才能,考上進士輕而易舉,大膽策論,不要有所顧慮。”
“是。”
蘇洵激動不已。
趙駿沒有給蘇洵開后門的意思。
歷史上他考不中,那是他的策論太激進了。
滿朝都是對遼國和西夏的妥協派,他一個寫六國論,隱射朝廷給歲幣會亡國,揚言要取消歲幣的激進份子,怎么可能允許他考上
但現在不同。
國內的妥協派雖然還是很多,但畢竟打了勝仗,底氣也足了起來。
再加上趙駿又是激進派,即便是迎合上意,禮部那幫人應該也明白朝廷現在對待外敵是個什么態度。
簡單來說,就是風向變了。
以前保守又妥協,現在銳意又激進,要是禮部那幫人再卡激進派士子入朝,就看趙駿敢不敢把這幫人全給發配瓊州去。
接著趙駿又對蘇渙說道“公群,你知道我這次為什么來找你嗎”
“請知院明示。”
蘇渙說道。
“朝廷解決了外患,就要解決內憂了。”
趙駿沉聲說道“如今大宋吏治敗壞,貪官污吏橫行,正需要你這樣的能臣干將,澄清玉宇,掃清天下貪腐、昏庸之官員,因而我打算讓你去御史臺,你可愿意”
蘇渙大喜道“自是愿意。”
“嗯,如今政制院正在為御史臺廣納人手,除了汴梁御史臺以外,還有各地御史司。”
趙駿說道“御史臺需要前往各路巡視,地方上御史司也要每月去州府巡視一次,檢查賬目、考核政績,還有州府、路府衙門,層層遞進,雙重監管,你們的任務很重啊。”
蘇渙說道“為了國家大計,下官愿赴湯蹈火。”
“嗯,那好,好好干。”
趙駿站起身道“我還要去皇宮一趟,你明天可以先去審官院辦一下手續,縣里的事務也要和新任縣令交接好,過幾天就去御史臺報道吧。”
“是。”
蘇渙忙道“下官送送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