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運氣不好,百姓只能認栽。
這個月又上來一批新的特殊案件判決公文,趙駿隨意翻了兩頁,目光注意到里面一件案子,笑道“沒想到大宋遙遙領先啊。”
“怎么了”
蔣堂納悶道。
“這典房制度有點意思啊。”
趙駿指著這樁案子道“讓我想起了后世韓國的全租房。”
這個案子是一個百姓花了房價的60租了一套房子,按照契約,三年后房東應該把錢還給他,結果房東做生意失敗,沒錢還了。
開封府于是判決,這名百姓再添大概32的房價,把這套房子從房東那過戶給他,算是以92的房價把房子買下來。
“全租房是什么”
“跟這個典房制度一個意思。”
“韓國也繳納大筆款項租房那他們為啥不干脆買房”
“因為買不起嘛,這大筆款項還是找銀行貸的。”
“哦。”
蔣堂點點頭“那確實跟這典房很像,也是借來的。”
水滸傳中說武大郎在縣城租了一套宅院,他一個賣燒餅的怎么有錢租一套不錯的小院子
就是靠類似于全租房的形勢,以房屋總價百分之五十的價格租來,大概兩三年后,房東會把這筆錢還給他,形成了大宋獨有的典房制度。
至于武大郎租房的錢哪里的呢一是靠借貸,二是靠老婆潘金蓮的嫁妝首飾。
史料記載,這種方式在北宋非常流行。
因為北宋的形勢跟韓國有點像,由于經濟發達,百姓都進城務工,除了首都開封以外,其余三京以及很多二三線城市也都聚集了大量務工人員。
這就造成房價暴漲。
到宋徽宗年間,汴梁的房價那簡直是扶搖直上,普通汴梁打工人按每天100文收入來算,一個月就是34貫。
可當時汴梁外城最普通的一間民宅都價值三四千貫,貴一點的八九千貫。稍微上點檔子的宅子都要好幾萬貫,內城豪宅更是漲破天際,數十萬乃至上百萬貫的都有。
蘇軾為了買房賣了很多字畫,還找弟弟借錢,才勉強湊足了買房款。他弟弟蘇轍當了宰相,一直到七十歲都還在租房子住。
顯而易見,即便是最普通最外圍的民宅,普通人也要不吃不喝上百年才能買到。
由此就催生了租房業務的繁榮。
這典房制度就來源于此,后世韓國的全租房業務似乎是全球首創,實際上在大宋早就出現過。
趙駿說道“現在咱們大宋的情況跟韓國有點像,都是汴梁集中了主要工商業,經濟繁榮,百姓大量云集,租房困難啊。”
“這倒是,如今很多官員都在外城,乃至城外租房住,不上朝的還好,要是需要上朝的可就難受咯。”
李迪說了一句。
趙駿想了想道“未來汴梁肯定要重新規劃,軍隊建設好了,要城墻有錘子用,留一部分當旅游景點就行。不過就算推倒重新建設,也還是以后再說,還沒學會走就要跑可不行,先搞搞廉租房吧。”
“何為廉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