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決戰圈套
宋慶歷七年一月二十四日,這是一個值得被紀念的日子。
遼人選擇以退為進,佯裝撤離析津,想要引誘宋軍深入,然后反戈一擊,打宋軍一個措手不及。
然而在這個危機時刻,宋軍主帥范仲淹做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
從前大宋面對這種局面,唯唯諾諾,別說主動進攻,就算是被遼人騎在脖子上,也只能守在城里門都不敢開條縫。
現在范仲淹下令,全軍出擊,突襲遼軍。
而且還是沒有任何組織紀律,以軍為單位,以軍指揮使這種中上級將領為指揮。
遼人果然猝不及防,他們萬萬沒想到宋軍還敢這么玩,居然不列陣不整軍,直接就這么一群群散兵游勇地沖出來了。
但也正是這樣無組織無紀律,讓遼人也被沖散,同樣變得無組織無紀律起來。
后世有個著名的傻子定律。
永遠不要和傻子去爭辯,他會把你的智商拉到他的水平線上,然后通過豐富的經驗碾壓你。
二十萬兵馬是分秩序撤退,有先有后,否則一起撤退,萬一出了什么意外,就有可能造成三軍瞬間崩潰。
斥候急急忙忙勒轉馬匹向后方奔去。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夕陽只剩下最后一抹余暉,晚霞遮蔽了天際,世間灰蒙蒙地像是被霧色籠罩。
“陛下,剛才路上多有我們的潰散軍隊,恐怕事情沒那么簡單,也許這個時候宋軍已經打入了城內。”
宋軍把遼軍拉到了同樣沒有陣型的境地,兩邊都沒有統一指揮,各打各的,一盤散沙,那么比的就是雙方的小規模戰斗能力。
耶律宗真一時遲疑,主要是這一路上都是壞消息居多,讓他有些猶豫。
有人說宋軍攻進了析津城,還有人說宋軍在攻打析津城的時候損失慘重。
所以遼軍都是井然有序地撤離。
張儉現在在順州,他身子骨不太好,畢竟八十多歲的人,早就提前撤離了,因此現在耶律宗真身邊連一個合適靠譜的參謀都沒有。
“是。”
戰場信息太雜亂。
甚至還有人說他們遼軍已經徹底大敗,哪怕他們過來的時候確實能遇到不少潰卒,可問題是他們卻還能聽到不少捷報。
就在此時,又有斥候疾馳而來道“宋軍打入了析津城中,城內發生大火。”
他們這些都是斥候小隊,由小隊長過來匯報,現在戰場太危險了,如今也只能深入其中查探情報。
“唔”
“他們還在城中鏖戰嗎”
過了半響,蕭孝友沉聲道“因而臣覺得現在最好的結果就是我軍雖然已經有不少人馬被擊潰,可還是有部分人在與宋軍糾纏,我們應該一邊收攏潰卒,一邊即刻往析津出發。”
巨鹿之戰、井陘之戰、淝水之戰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這個問題非常關鍵,如果遼軍還在城內和宋軍打,那么說明析津還未完全淪陷。
蕭英還算清醒,對他說道“我們應該即刻馳援。”
因而當耶律宗真重新集結大部隊,然后趕回來的時候,他的一部分中軍以及斷后的后軍幾乎全被宋軍給截住,現在大部分后軍都在析津城里。
此時他們的主力忽然趕到,很有可能把宋軍困在城中。
本來以遼軍的機動性,其實最多也就一個上午便撤走了,根本不需要耽誤到下午。
遼軍能跟宋軍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