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慶歷七年,民間蓬勃發展。
不僅是經濟、軍事和教育,文化上也相當繁榮。
自從朝廷允許民間辦報以后,兩浙路的報社就如雨后春筍般冒。
雖然新聞類受到朝廷監督,但報紙本就多樣化,各種小報、雜報、新聞報層出不窮,給大宋百姓帶來豐富的娛樂文化。
此刻兩浙路轉運副使柳永坐在轎子里,向著碼頭的方向而去。
柳永是去年二月從信州知州的崗位上調任,與另外一名轉運副使任茂成搭檔一起擔任兩浙路轉運使杜杞的副手。
以前大宋官制,一路有四司,分別為帥司安撫使、漕司轉運使、倉司常平使、憲司提刑官。
這四個職務分別對應了軍事和民政,錢糧征運與轉運,倉庫跟錢糧茶鹽專賣,以及邢獄訴訟的事情。
但由于經略安撫使的權力過大,執掌了一路的軍事民政大權,因此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只有邊路才設經略安撫使。
內地各路通常只有三司,平日里政務也都是轉運使在主管。
大宋經過官場改制之后,算是把原本這個不成文的規定給坐實,正式將各路民政大權交由轉運使管理,所以如今轉運使可以說是一路最高長官。
而且為了細化權力,一名轉運使往往要配備好幾名轉運副使,各有各的分管,以此協助轉運使完成日常工作。
比如任茂成就是兼管治安、規劃的副使,柳永則是分管交通、港口、民政等事務。
今年三月份,兩浙路發生地主鬧事的事情。
朝廷派出財政部尚書夏竦親自過來坐鎮,由轉運使杜杞以及常平使、提邢官等人配合協助下,將此事給平定。
柳永雖然不是主要參與平定官員,但事后也走遍兩浙路,親自調研各地農村,了解百姓的基本信息和情況,寫了一份報告送去政制院,受到了趙駿的贊賞。
因而此時他在兩浙路官府的地位,已經是僅次于杜杞和任茂成,排名第三的政務官員。
眼下已經是十月份,正是初冬時節,江浙地區卻并不算寒冷,溫度適宜,杭州城內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城外如汴梁一般,興起高樓大廈。
去年由杜杞牽頭,與負責商貿經濟的另外一名轉運副使,親自前往武安鋼鐵廠,請到了一名武安鋼鐵廠的副廠長來兩浙路。
此人帶了一批員工過來,在湖州一帶,成立了兩浙路鋼鐵廠。之后又陸陸續續,建立了國營水泥廠、磚廠。
因而如今的杭州城,也跟上了現代化的步伐,四處大興土木,修筑廠房,各種水泥廠、磚廠等小型工廠拔地而起,其余紡織廠、加工廠也在不斷建設。
再加上兩浙路的地主死的死,殘的殘。剩余的也只能審時度勢,賣掉土地投入工廠行業,以至于杭州的工業發展甚至比起汴梁來也不差。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位于錢清的造船廠,朝廷直接劃了一個天然避風港出來,將附近全部列為軍事禁區,建造起大宋的戰船。
前些年主要造的還只是用于出海的海船以應對日益高漲的出海貿易。
但隨著朝廷愈發重視海軍,慢慢轉型開始建造戰艦,如浙江寧海軍的福船、飛虎、海鶻等戰艦就是錢清造船廠制造,讓此地成為了兩浙路最大的造船基地。
這里離杭州非常近,只有不到三十公里。
上午柳永坐著馬車穿過繁華熱鬧的街道,到碼頭乘坐船只,就順著水路飄搖直下,等到中午的時候就已經抵達了錢清驛。
雖然叫驛,可規模已經像個小鎮,鎮子里有很多木材加工廠,主要是為造船廠木頭原材料。
當柳永下船的時候,越州知州張宗益帶著一眾官員已經在等著他了。
船只悠悠停在馬頭,柳永撩開簾子,走出船艙,諸多官員就已經迎了上來,拱手說道“下官見過副司。”
“諸位有禮。”
柳永回了一禮,隨后說道“此番我代表朝廷過來為交接儀式觀禮,鐵甲艦寄托了官家的期望,知院的期望,諸位可與我一同前往。”
“早就聽說鐵甲艦已經在造,但可惜以前只是聽聞,卻不知道真假,如今我們也能一飽眼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