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慶歷八年十月十一日,狄青就已經出現在了瀚海。
并不是貝加爾湖那個瀚海,而是記載于《西夏書事》當中,為靈州以南一帶的沼澤地,在后世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東。
這里在北宋時期有一條河叫做靈州川,是黃河的一條支流,北面為靈鹽臺地,又名河東沙區。
狄青騎在馬背上,他上午奪取了溥樂城,北面便為耀德城。
他眺望東北方,那是茫茫沙海,泛紅的黃沙遍布整個視野天際,戈壁灘上除了少數植物以外,仿佛沒有什么生氣。
西北地區早在漢朝就已經有沙漠化的跡象,到了北魏時期就形成了巨大的沙漠。
不過根據《魏書》記載,“臣鎮去沃野八百里道多沙深,輕車來往,猶以為難,役車載谷,不過二十石,每涉深沙必致滯陷。”
當時雖有沙阻,尚能行車,說明沙漠面積不大,也未成片。而到了宋朝,荒漠化就已經相當嚴重,慢慢到后世的時候,就已經是毛烏素沙漠。
呼嘯的北風吹拂,太陽仿佛沒了蹤跡,似薄似厚的云朵飄蕩,讓世間略微處于一種多云陰日,卻也沒有下雨或者下雪。
狄青身后的宋軍皆穿著棉衣,騎在馬背上,排列出整齊的一字長蛇陣,向著北面耀德城而去。
與此同時,東面的鹽州方向,鄜延路的任福已經攻克了鹽州,也向著這邊而來。
如果再算上此時已經拿下應理的高繼宣,則涇原路、環慶路、鄜延路三路宋軍已經徹底完成了對北方興慶府的包圍攻勢。
“報!”
就在這個時候,一對斥候飛速回來。
斥候隊長到狄青面前,翻身下馬,單膝下跪道:“稟大帥,前方有西賊求見。”
“什么人?”
“說是野利氏首領。”
“讓他們過來。”
狄青瞇起眼睛,然后又指著附近一處小山巒道:“邀他們去那邊山巒上。”
小山巒距離宋軍約有兩里,而且地勢比較高,能看到周邊情況。
如果野利氏發現宋軍要對他們不利,可以立即逃走。
哪怕狄青并不知道對方想要干什么,但這也算是他對對方釋放的一種善意。
因為對方過來無非就是兩種情況。
一種是來談判求和,希望大宋放西夏一馬。
這顯然沒有意義,大宋是一定要滅亡西夏,奪取整個西北。
第二種則是請求歸附,早點談判爭取一個好的價格。
不戰而屈人之兵自然最好,如果是第二種的話,狄青不介意給對方禮遇。
狄青隨后帶著數十親衛隊,縱馬向著遠處小山包馳騁而去。
他上到了坡頂,遠遠的看到數里之外,也有一小支人馬疾馳而來。
沒過多久他們就在斥候隊的指引下到了山坡下。
隨后他們全都留在了坡底,一中年男子輕夾馬腹,緩緩來到了坡上。
雙方距離不足一丈遠。
那人脫下氈帽,彎腰行禮道:“野利兀惟見過狄大帥。”
他說的是漢語。
西夏貴族基本上都會說漢語。
“野利將軍有禮。”
狄青回了一句,隨后問道:“不知將軍來此,是有何事?”
“狄大帥此番是來攻滅我夏國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