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看到趙駿指的地方,往北離遼國腹地非常近,往西離西域也近在咫尺,如果這里能發展出農業,確實能成為進取西域和遼國的大后方。
“嗯。”
范仲淹首先看出了它的戰略價值,點點頭道:“我記得漢武帝曾經派人在此灌溉農田,這里自此興盛,現在一看,前人果然有遠見。”
趙駿說道:“有宋一朝都沒有打出去過,那自然不知道它的作用。直到明清時期,這里才大力發展。”
眾人用幽怨的表情看向趙駿。
別揭老底了。
再說了,現在的大宋能和歷史上的大宋一樣嗎?
“不過從輿圖上看,這里離我們的要地還是太遠了,補給會不會很困難?”
范仲淹提出異議。
這里說的補給不止是糧食,同時還有對地方的控制,從延安府到巴彥淖爾,有足足五百公里,控制難度非常大。
“火車!”
趙駿一錘定音道:“西北其它地方可以先暫時不修,但從關中到河套,還有從關中到玉門關的火車,必須先修好。一旦通車,經濟、軍事將雙管齊下,對于大宋的發展好處太多了。”
古代為什么只對西域和蒙古草原實行羈縻統治?
實在是太遠了。
中原王朝想出兵這些地方,行軍路途那都是以千公里來計算。
比如霍去病打匈奴,來回兩三千公里。
路上累死、病死的士兵都可能比匈奴人反抗殺的漢軍士兵多。
所以不是老祖宗們不想擁有更多的土地,而是無能為力,沒有辦法控制那么多領土。
有了火車就不一樣了。
物資可以直接運到邊關,控制力將會大大提升。
更重要的是,趙駿是想打通陸上絲綢之路,通過控制西域,擴大與中亞的貿易。
如此海貿與陸地貿易兩開花,必然能迅速打開市場,從而為目前大宋已經進入工業化時代的道路,鋪墊基礎。
否則一旦國內市場出現飽和,工業必然會造成產能過剩,若是不早做準備的話,之后工人下崗,百姓失業,國內經濟下滑等等問題會接踵而至。
因此趙駿這是在未雨綢繆,也是為將來做好措施。
“這些事情我們也難以預估,現在國家的發展,對于我們來說,已經非常陌生了。”
晏殊感慨道:“如今國家的發展,也就只能讓漢龍你來了。”
“是啊,雖然明白了很多經濟上的道理,但思想還是很難轉變,也很難把這些道理真正應用。”
“說起來好笑,上個月廣南東路上劄子,說希望再降低一下關稅,老夫當時還在想若是降低關稅豈不是國稅又少了許多,結果一看劄子,里面說人家只從我們這進口產品,出口原材料礦石,如果降低關稅的話,會大幅度提高他們出口原材料的積極性,給國家帶來更多的稅收,老夫當時就覺得自己已經不懂怎么治國了。”
“唉,我們跟不上時代咯。”
幾名宰相亦都是紛紛感嘆。
如果放在十年前,有人說他們不懂治國,他們這些人大概率只會笑笑,懶得與其爭辯。
但如果現在有人說他們不懂治國,那大概率就只能換來沉默了。
因為大宋的發展實在已經超出了他們的能力范圍。
以前他們只需要顧及地方農業發展,哪里有什么災害,司法有什么問題,更多的反而是官場斗爭。
現在沒了官場斗爭,全國各地到處都是發展。
可他們哪里懂從哪里修路會提高經濟建設,哪里懂什么地方該種什么糧食會獲得豐收,哪里懂提高關稅降低關稅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