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駿說道:“從極高的稅率大幅度降低,而且一降就是那么多年。雖然促進了民間發展,但對于國家還是有些不利。”
慶歷新政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減輕百姓負擔,所以新政施行的第一年,朝廷收入直接跌了4000多萬貫。
從慶歷元年的10375萬貫,到慶歷二年掉到了不到6000萬貫,減少了40%的收入。
而且如果不是趙駿在那幾年擴大外貿交易,讓外貿收入增長了約700多玩貫,并且大量出售國有礦山、茶山、鹽場等資產,恐怕財政還得暴減。
由此可見慶歷新政對于農業稅的降低,以及商業稅的寬松程度達到了多少,簡直不是腰斬,而是直接在原有比例上降低了三分之二。
稅收太高了不行,會讓民間貧困,百姓生活困難。但稅率低了也不行,太多的錢在民間流通,供過于求,會造成通貨膨脹。
所以稅收同樣也是經濟循環的一種,加上銀行和信貸,一起維持著整個國家的經濟體系。
這是高中政治教的知識。
趙駿現在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
當初雖然做好了不少準備措施,通過出售國有資產,擴大外貿,又陸續解決三冗問題,緩解國家財政困難。
通過大幅度降低稅收,讓民間農業和商業進入高速發展的繁榮期。
可國家是繁榮了,政府的財政卻是減少了許多。
別看現在一年財政收入兩億,再算上分給地方的30-40%左右的地稅,總稅收約2.6-2.8億貫。
但占gdp的總量卻只有9%左右。
這顯然是不健康的財政收入。
因為后世很多國家的稅收都超過gdp的20%以上。
霉帝那邊是20-18%,我國比例逐年下降,年年調低稅率和起征稅點,已經下降到15.1%,
而大宋的稅率比后世我國都要低6%,要花錢的地方卻非常多,教育、基建、國防、科研、軍事等等。
造成了每年都要維持一定的財政赤字,通過發行的國債來維持每年額外的支出,造成大宋朝廷欠交子務很多錢。
然后國債還得給利息,這樣下去就跟后世霉帝和日本一樣,通過舉債來發展國家,接著不斷發國債,用新發的國債還舊債和利息。
雖然這個套路只要gdp和經濟一直能維持下去,國家一直在持續發展,那么就能無限循環,沒有止境地搞下去。
但問題在于過低的稅收本身就不是一件好事,國家沒錢發展,又怎么可能會繼續增長?
所以現在也是時候該提高稅收,以此讓經濟和發展更上一層樓。
趙駿繼續說道:“較為寬松的稅收政策雖然給予了農業和經濟蓬勃發展,但還是要有國家這只宏觀的大手進行調控,不能任由民間搞自由市場,因為持續下去,很容易讓資本冒頭,然后形成壟斷。”
“眼下我們的發展已經走上了正軌,就需要國家這張宏觀的大手繼續往前推一推,就需要更多的財政收入。”
“目前的情況是以前我們一年鑄幣不過300-400萬貫,甚至到后來的宋神宗時期,大宋一年也只能鑄幣500萬貫,財政收入嚴重不足。”
“現在則想鑄多少就鑄多少。”
“可以用金銀做為錨定物,發行銀元和綿鈔。”
“加上如今我們從國外大量引進金銀銅礦,讓朝廷可以每年鑄銅幣超過一千萬貫,銀元和綿鈔都是數百萬貫,年年能多出很多錢花。”
“但這不代表我們就可以無限制的印鈔,因為這樣只會造成民間通貨膨脹,讓原本健康的發展變得不健康。”
“因而就必須要配合稅收、銀行和信貸完成一個完整的經濟循環體系,通過稅收回收錢幣,防止市面上的錢幣過多,造成供過于求的情況。”
“不過眼下百姓已經習慣了低稅率,貿然增稅,肯定會引起反對聲音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