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這一代少林寺住持佾修。
“大師傅,你覺得修習佛法的意義在哪里?”
趙駿忽然問道:“或者說,人們為什么要學習佛法,了解佛法?”
佾修略微有些意外,但隨后就說道:“各家各派雖學說不一,但老衲以為,大家的目的是一樣的,修習佛法是為了成佛。”
“佛是什么?”
“佛是一種境界,不可說,老衲還未到那個境界,因此不敢妄言。”
“既然如此,那該如何成佛呢?”
“六祖曾言: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那是不是意味著修佛就要明心見性,直抵自己的本心?”
趙駿指了指自己的胸口問道。
“知院頗具佛緣啊。”
佾修笑道:“老衲很小的時候就進了少林寺,很多年后才明白這個道理。”
趙駿搖搖頭道:“我只是明白另外一個道理。”
“什么道理?”
“透過現象看本質。”
“透過現象看本質?”
佾修若有所悟。
趙駿點點頭道:“也可以稱為唯物辯證法當中的認識論。”
佾修含笑道:“知院獨具慧根,令老衲望塵莫及。”
趙駿卻笑道:“容我再問大師傅幾個問題。”
“知院請說。”
“你說佛是好是壞?”
“佛勸人向善,自然是好。”
“這一點我也贊同,但有人說佛超脫一切,無欲無求?”
“或許吧。”
佾修搖搖頭道:“老衲不是佛,自然不知道是否如此。”
“既然沒有超脫一切,無欲無求,又怎么是佛?”
“正如老衲剛才所言,老衲也不知道佛是否如此,世人這么說,或許佛便是如此,佛在人心中。”
“好一個佛在人心中。”
趙駿大笑道:“大師傅確實是得道高僧,說話滴水不漏,令我找不到破綻啊。”
佾修雙手合十,花白的山羊胡在風中搖動,輕聲說道:“知院的話蘊含佛理,亦是令老衲難以琢磨。”
“那我也就不跟大師傅繞彎子了。”
趙駿坦言道:“既然佛在人心中,那人們又為何供奉佛?讓佛擁有這金身,擁有這滿山的豪宅,如此多的田地?”
佾修面色如常,回答道:“佛不在意金身,只是弟子們為佛塑金身。佛不在意的宅邸,只是弟子們為佛像做容身之所。佛也不在意奢靡的生活,只是弟子們需要田地。因而佛的金身是弟子與供奉的香客敬佛而來,宅邸也是弟子與香客敬佛修建,田地則是為了弟子們能夠衣食無憂,從而可以宣揚佛法,傳承慧命,令佛的教誨常駐人間。”
“挺有道理的,少林寺有得道高僧,這里也不是偽佛穢僧之所。”
趙駿點點頭道:“只是大師傅,你知道大宋為何讓天下人納稅,即便權貴,即便士大夫,亦是為國家出力,唯獨僧侶可以不用納稅嗎?”
佾修說道:“朝廷憐我出家人,是僧侶之福,亦是國家之恩德。少林寺愿意為大宋念經祈福,愿國家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