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為百姓做事,為朝廷和官家分憂,即便是降職,王安石也是心甘情愿。”
王安石面色不改地說道。
趙駿笑了起來。
現在的王安石早就不是歷史上那個。
因為歷史上由于宋夏戰爭,使得原本康定元年的科舉會試取消,直到慶歷二年才開新科。
當時二十一歲的王安石考中進士,并且本來應該是第一名,只是文章中有一句話讓趙禎不是很喜歡,結果就改成了第四。
但如今宋夏戰爭打是打了,可并未影響太大,導致科舉取消。
于是王安石提前兩年參加,以十九歲的年齡一舉高中,力壓蘇頌、黃庭堅的父親黃庶以及蘇洵榮登金榜狀元。
他當了半年的將作監觀政,隨后被授予鄞縣知縣,任期為三年。
到慶歷四年,也就是公元1044年的時候,恰好任期結束,前往吏部磨勘。
沒想到趙駿那個時候剛好要解決三冗當中最后一冗兵冗問題,將門勛貴敬酒不吃吃罰酒,趙駿就下令徹查。
兵部尚書富弼需要組織了一批欽差前往各地軍營調查軍隊。
其中包括王安石、黃庶、蘇洵等那一大批同榜進士正處于任期結束等待磨勘,便都被選為了調查使者。
雖然任務期間遭遇到了刺殺,但王安石冷靜指揮,破壞了將門勛貴的陰謀,功勞不小。
當時趙駿還親自接見了他,給予他鼓勵,并且當著他的面,要直接宣布任命他為從六品監察御史行里。
北宋時期地方按照地域、人口大小,有縣令、知縣之分。
景佑改制之后就重新劃分品級。
其中縣令一般在正九品到從七品之間,而知縣最低都是正七品,四京縣令更是正五品。
王安石由于是狀元出身,觀政半年之后,直接被任命為正七品的鄞縣知縣,升御史為從六品御史,也算是正常升遷。
但一個地方知縣與朝廷御史臺的御史,權力區別就像后世一個地方縣長,和中央某監察室某審查調查處處長一樣,都是正處級,權力卻天壤之別。
并且有功勞加上正常升遷,這也不算是越級提拔。
可沒想到王安石卻以祖母年事太高,不希望離開江南西路地區太遠為由,拒絕了趙駿給他提出的升遷任命。
無奈之下,趙駿就只能給他安排舒州通判。
舒州就是后世安徽潛山市,離王安石的老家比較近,而且也是從六品,符合升遷要求。
唯一可惜的是相比于御史擁有彈劾、糾察百官的權力,一州通判顯然權力要小得太多,雙方之間,完全沒有無法比較。
但王安石甘之若飴。
三年任期滿后,祖母也病逝了,由于出色的政績再加上王安石確實是個人才,趙駿還是想把他調到中央來。
沒想到他依舊拒絕,說不想激起越級提拔之風,于是就只能按照常例,從通判升知州,調去了歙(she)州,也就是后世安徽歙縣。
今年是王安石當歙州知州的一年半,本來當得挺好,深受當地百姓愛戴,終究被一紙調令調到了汴梁。
不過這次他接受了。
因為朝廷把他從知州位置上擼了下來,改為了正七品的巡查御史,降了足足五級,他自然也就沒有了理由拒絕。
聽到他的話,趙駿笑道:“挺好,你這個小同志覺悟很高嘛,伱十九歲中狀元,今年也不過才二十八歲,在這個年紀沒有少年得意,而是戒驕戒躁,沉淀自己,這份心境很了不起。依我之見,很多年齡比你大,跟你同期乃至前幾期的進士,都不如你啊。”
王安石沉聲道:“下官并不覺得年少高中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下官只知道,是天下父老在奉養我們,我們所圖就應該回饋報恩于他們。”
“不錯。”
趙駿滿意地點點頭道:“你知道我為什么要把你調到開封來嗎?”
“請知院相說。”
“因為我覺得你是一個很有理想的人,愿意為自己的理想奮斗一生的人,而這恰好是我看重你的一點。”
“下官惶恐。”
王安石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