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站在甲板上,靠在欄桿邊眺望著數里外對岸的風景。
“現在大河的水雖然還未清澈,但已經比以前好了許多,渾濁卻沒有那么黃,上游的治理還是很有成效啊。”
趙駿雙手背負在身后,清風徐來,吹動他衣角翻飛。
楊告曾經出使西夏,見過黃河上游是什么情況,說道:“這都是知院治理有方,防備泥沙流失所致。”
趙駿知道他喜歡拍馬屁,畢竟胡宿曾經說他喜事權貴以要進,笑道:“不用恭維我,我只是下了治沙治河的命令,功勞屬于種樹、修河的百姓。”
“是是是。”
楊告附和著笑著點點頭。
楊察說道:“知院,咱們這樣微服私行,真能瞞過地方官吏嗎?”
“自然是瞞不住的,但打的是時間差。”
趙駿說道:“我每到一處,都不通知地方官府,我的行蹤不是固定的,也沒有人知道我具體要去哪里,即便天下官員知道我又要出巡,也很難掌握我的蹤跡,等到知道的時候,基本上我也能在當地暗訪一兩日,這就足夠了。”
“原來如此。”
楊察恍然大悟。
趙駿笑了笑。
他當然明白自己很難隱瞞住蹤跡。
但這個年代通訊不發達,如果沒有朝廷通知,地方官員又怎么可能知道他去了哪里?
就算是上一個縣的官員在得知他來之后,冒著巨大的風險馬上派人去通知下一個縣的官員,在時間上也很難來得及。
更何況人性都是自私的,除非上個縣的官員與下個縣的官員有極深的利益糾葛,否則誰會作死這么干?
一旦被趙駿發現,那肯定下場不會好到哪里去。
所以微服私訪很難,不過在抵達下一個縣的區域之后,有那么一兩天,打個時間差,讓地方官員沒那么快知道還是很容易。
只需要派人在當地查一查,問一問,聽聽老百姓的聲音,自然也就明白這個地方的情況是個什么樣。
因而他也不擔心到地方后被欺上瞞下,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才能防微杜漸。
“這一路還是太平,說明地方治理得不錯。”
趙駿說道:“不過我們第一站的目的地是幽燕,那里的情況稍微復雜一些,我們可以先分析一下,正好可以聊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事。”
“聆聽知院教誨。”
每個人的臉上都非常嚴肅。
這一路走來,他們最大的收獲就是能聽趙駿分析。
因為趙駿的話每次都點到了關鍵位置,讓他們原本不能理解的事情,一下子就變得清晰透徹起來。
就聽到趙駿說道:“我為什么要去幽燕呢?因為遼國統治燕云已有上百年之久,如今回歸不過兩年,人心未能歸附,所以必須要去當地看看情況。”
“而且朝廷雖然派遣了官員,但當地的治理還需要與各大家族商議,共同建設,并且朝廷還得任命這些地方大家族,以此維持秩序。”
“可以說,現在幽燕地方,并不是朝廷在完全管轄,而是與當地各大家族共治。這對于朝廷來說,也不是不能接受。”
“但朝廷要的是地方穩定,人心向宋,而不是只認地方豪族,不知道大宋朝廷是何物。”
“來。”
說著趙駿又看著眾人笑道:“你們說說,我們該如何解決燕云人心歸附的問題?”
簡單地講,其實就是如何解決地區忠誠度以及百姓的歸屬感。
燕云十六州是在五代十國時期就分裂出去的,到現在都一百多年了,當地的漢人與中原漢人割裂了怕是得有好幾代。
就好像后世海外華人,有很多人的祖先清末民國時期就去了海外發展,他們還有多少自認為是中國人?
所以想要快速讓人心歸附那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