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宋朝廷這邊結合當地情況,為了防止出現過于激進的政策,導致燕云漢人反感,就與當地大家族勢力聯合統治。
一是派遣朝廷官員過去治理,推行朝廷的仁政。
二則任命那些投降比較早,諸如玉田韓氏、昌平劉氏、醫閭馬氏和盧龍趙氏等,以此安定民心。
但這樣做就相當于晉朝時期,與世家大族共治燕云,對于朝廷中央統治很不利。
因此趙駿現在考校眾人,未嘗沒有別的意思。
楊告機敏,想到了這一點,立即說道:“朝廷怎么能容許有地方士族共治?這嚴重影響了朝廷在當地百姓心中的威嚴,下官覺得,可以拿他們開刀。”
他以為這話深得趙駿之心。
不料趙駿只是看了他一眼,就沒有說什么。
王安石沉聲道:“不可。”
“為何?”
楊告略有些不滿道:“如今已經不是晉時了,朝廷的法才是王法,怎么能讓士族與王法并列?”
“朝廷這樣做是為了穩定,如果當地的家族影響到了穩定,朝廷鏟除是正確的。”
王安石說道:“但如果那些家族在當地威望很高,很得民心,那么鏟除他們就只會造成不穩定,這顯然不可取。”
“嗯,我也以為是這樣。”
李孝基是李迪的孫子,自幼耳濡目染,也有一定大局觀,說道:“朝廷肯定不能允許地方家族強大,然而燕云剛剛歸附,就對他們動手,只會讓百姓惶恐。”
“額”
楊告還想說點什么。
趙駿點點頭道:“不錯,介甫和伯始是對的,道之還是沒有看到事情的本質。”
他繼續道:“我當然也想清除掉這些地方家族,但如果他們對國家和地方有利,那么就可以暫時留著,以此維護國家穩定。”
“這樣只需要增強當地官府權威,提高官府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慢慢削弱他們的影響力,以此讓朝廷的權重高于地方家族權重。”
“幾十年后,大家都習慣了朝廷的治理,自然也就沒有人記得他們了。”
“當然。”
說到這里,趙駿一頓,然后笑道:“若這些家族在當地不得人心,常常為非作歹,欺壓百姓,那你們說說,我該怎么辦?”
這下眾人用腳指頭想都明白了。
陳希亮馬上說道:“鏟除他們,以安民心!”
“正是。”
趙駿大笑道:“其實要讓民心歸附也簡單,老百姓想要什么,朝廷就給他們什么。”
“民心都是淳樸的,百姓的愿望也很簡單。”
“吃得飽飯,穿得暖衣。頭上沒有人欺壓他們,有人能夠給他們主持公道,他們就心滿意足了。”
“只要這一切朝廷能夠做到,那么民心自然歸附,百年前就離開中原的燕云,自然也就能融入進來,真正是為一體。”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讓燕云百姓明白。朝廷百年來沒有讓他們回家是不得已,但朝廷從沒有忘記過他們。”
“現在他們回來了,朝廷將對他們一視同仁。我大宋百姓有什么,他們就有什么,絕對不會區別對待,也不會再有苛政和壓迫。”
“如此一來,燕云百姓,大抵也會慢慢認同朝廷,也會重新拾起自己漢人的身份,與我們不再有隔閡。”
這就是趙駿這次第一站選擇前往燕云的目的。
雖然燕云十六州成了一百多年的遼國領土,但雙方的文化和思想并沒有完全割裂,那里也一直是傳統的儒家思想觀。
只不過如今燕云百姓心中其實非常不安,他們不知道自己未來是什么命運。
最直觀的例子就是后世香港回歸的時候,很多香港居民面對這樣的情況十分忐忑,不是他們不愛國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只是不知道中國會怎么對待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