晌午過后,馬車順著官道,遠遠地看到了武安縣城。
此刻縣城外早有人在等候。
除了河北路轉運使韋煥之,提舉常平司田佑、提舉刑獄司王鼎、提舉御史司韓昉等人以外。
還有磁州知州閻中孚,武安知縣張昭文,以及其余州府、縣衙佐官。
數十名穿各色袍服的大小官員站在那里,遠遠地見到隊伍徐徐而來,呼呼啦啦走到路邊,紛紛排好隊伍,在那里候著。
趙駿撩開車窗簾看了一眼。
雖說他提倡“四不兩直”,也既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的方式。
如慶歷新政之后,路御史司每月都會派御史前往各地明察暗訪。
還有中央也會不定時派巡回御史四處走動,糾察地方風紀,雙管齊下,以此達到監督全國官員的目的。
政制院就是讓御史們用這種方式來做突擊調查。
但問題是趙駿并非地方巡察御史,也不是中央派出去的巡回御史。
他一個堂堂國家政府首腦,僅次于趙禎這個國家元首的存在,一言一行世人關注,身份地位注定了他不可能以“四不兩直”走動。
所以基本上每到一地,地方縣令可能不知道,可路轉運使這些高級大員,勢必就會一直了解他的動向,時刻準備迎接。
很快車隊到了近前,韋煥之等人忙不迭上來行禮道:“下官參見知院。”
“嗯,免禮吧。”
趙駿從馬車上下來,看到這么多人不由得皺起眉頭道:“怎么來了這么多人,不是說了一切從簡,衙門不用上值嗎?”
眾人心中一緊。
韋煥之忙道:“請知院恕罪,下官是讓大家別來打擾知院,但不少人想來瞻仰知院風采,因而.”
“這樣啊。”
趙駿沒有動怒,只是點點頭道:“既然看過了,那就只留下各主官即刻,其余人都趕緊回衙署主持工作吧。”
“是是是。”
韋煥之連連應下。
隨后除了韋煥之、田佑、閻中孚、張昭文等地方主官以外,其余人都準備要走。
趙駿又想起了什么,問道:“蔡質和韓公彥在不在?”
這二人一個是當初武安鋼鐵廠成立時的坑冶鑄鐵監知監,另外一個是武安縣令,對鋼鐵冶煉非常了解。
只是武安鋼鐵廠是在慶歷三年成立,如今已經是第六個年頭,兩人應該早就已經離崗。
不過趙駿倒是知道蔡質的下落。
朝廷前些年大量成立國營企業,將那些必需品和重要戰略物資納入其中。
包括國營糧油鹽公司,國營鋼鐵煤炭公司等等。
公司這個詞土生土長,最早出自孔子的《大同》《列詞傳》。
莊子也說:“積弊而為高,合小而為大,合并而為公之道,是謂‘公司’。
意思跟后世一樣,聚集大家的財力一起創建一個運轉機構。
但董事長卻是個舶來品,由西方董事會產生。
所以目前公司的董事會在大宋本土叫“司理會”,董事長自然也變成了理會長,民間私企也仿照官府稱知司。
武安鋼鐵集團成立之后,原來的管事者蔡質就變成了武安鋼鐵公司知司,目前是從五品,直屬于中央政制院,間屬于河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