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知司,知院來了。”
韋煥之見到蔡質還在機器面前敲敲打打,便上前提醒。
然而蔡質好像沉浸在其中沒聽到。
直到旁邊的工人推了推他,這才讓他回過神來,然后回頭看向眾人,露出一張沾染了油污的臉。
他看到趙駿,先是一臉驚訝,隨后又想起了什么,連忙扔下手中的錘子,咧嘴一笑,露出白色的上排牙齒,拱手道:“下官見過知院。”
“蔡知司可比上次見的時候黑多了。”
趙駿扭過頭對眾人打趣道:“以前的白面書生,如今卻變成了黑臉的張飛。”
張飛的具體模樣在歷史上沒有記載,但隋唐時期流行水上木偶戲塑造形象,就漸漸有了大胡子老粗的原型。
比如李商隱就在詩里寫“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
之后到了宋朝說書漸漸流行,形象更加立體。直到明朝《三國演義》,就算是徹底成型。
所以張飛的形象不是到明朝才有,而是隋唐、宋元慢慢有了口口相傳的故事,之后羅貫中加以匯總改編,才有了四大名著。
這一點不止是《三國演義》。
《西游記》當中的孫悟空形象也是如此,從漢到南北朝就有猿猴傳說,當時人們的故事里它還只是一種半人半獸的怪物。
到唐朝時期這種形象和傳說細節更加豐富立體。
如唐朝傳奇《補江白猿傳》,里面的猿猴就有文化、能法術、會武功、可飛行,甚至還有金剛不壞之身,自此把以前的妖怪形象增添了幾分神性。
到了宋代,孫悟空的原型就基本出現,被人稱為猴行者。
廣泛流傳的故事內容是猴行者因搶強民女或者偷東西吃,被神仙降服,然后改邪歸正成為神靈。
并且這一時期又流行起了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傳說,于是猴行者的故事又變成了它早年偷吃蟠桃被貶下凡,最后護送玄奘西天取經。
甚至宋朝人根據當時普遍認知的猴行者有“金剛不壞”“上天入地”“變化多端”等神通,還杜撰了它被唐太宗敕封為“鋼筋鐵骨大圣”的說法。
之后到了元朝的元雜劇里,孫悟空的形象就差不多已經完善。等到明朝吳承恩寫了《西游記》,就有了后世我們熟知的齊天大圣孫悟空。
所以四大名著里除了《水滸傳》和《紅樓夢》以外,《三國演義》和《西游記》其實在唐宋就已經有了雛形。
趙駿說蔡質是黑張飛,就來源于唐朝水上木偶戲以及宋朝說書人的形象塑造。
“哈哈哈哈哈哈。”
聽到趙駿開玩笑,大家也哈哈笑兩聲表示這很好笑。
蔡質笑道:“下官雖然是公司知司,但上面背負著朝廷的期望,”
他說著又想起了什么,找補道:“之前上面說知院要來,下官本來是要去迎接的,可沒想到這東西出了問題,就一直在修,結果就忘了這事,還請知院恕罪。”
“說得好。”
趙駿聽到他的話,豎起大拇指道:“朝廷就需要像蔡知司這般埋頭苦干的官員,我又怎么會怪罪呢?若天下官員都是如此,何愁國家不能興旺。”
“下官慚愧,只是盡守職責而已。”
蔡質忙道。
趙駿轉過頭看向那機器,問道:“好了,來跟我說說,這是什么?”
“這是下官與幾名工人一起研制的蒸汽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