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后,趙駿于五月初抵達了北平府。
北平府就是遼國南京析津府,同時也是后世我國首都北京。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就將這里規劃為右北平郡,之后將其稱之為薊縣、燕京。
等到西晉的時候,改名為北平郡,北平自此成為這里另外一個稱呼之一。
五代十國兒皇帝石敬瑭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遼國,北京成為遼土,被遼人先置為南京幽都府,后改為析津府。
三年前的慶歷六年,大宋宰相范仲淹率領宋軍攻克析津,把遼人驅逐出關外,收復了漢人河山。
朝廷決定把它恢復為北平舊稱,又將大宋五京之一的北京大名府撤銷,移至北平。
北平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重要地緣價值,因而在這里布置有重兵。
正是農歷五月盛夏,天氣愈發炎熱,寬闊的官道本應該人來人往,但最近氣候反常的厲害,往來商賈百姓也少了許多。
此刻道路上一大隊人馬徐徐前行,王守規召集五千精銳護衛隊在外圍護送,前方馬隊舉著旗幟開道。
中間有儀仗隊鳴鼓敲鑼,一隊隊士兵全副武裝,雖然不許配槍,但也裝備有戟斧。
趙駿自己的衛隊則在馬車周邊守護,一路敲鑼打鼓向北平府而去。
對于這一點趙駿也無奈。
這是宰相儀仗,析津府作為五京之一,自然就存了這樣的器具。
雖說他要低調,但在地方上低調,到了北平府之后,必須要高調行事,要讓全幽燕路百姓和世家都知道。
一來彰顯朝廷權威,二來也是警告一下這些世家大族——告訴他們這里真正的主人是誰。
否則若是還低調行事,唯唯諾諾,本地世家大族,還以為朝廷軟弱可欺。
車隊到北平府外,趙駿撩開車簾,一股熱浪撲鼻而來。
他掃視周圍,官道兩側是沃野千里的農田,很多百姓都冒著酷暑,正在田野與河渠附近忙碌。
北平主河為桑干河,還有一條高粱河,著名的高粱河之戰,就發生在城池東南。
桑干河自西北往東南流淌,途徑北平城西南角,向著東南方而去。
沿河岸大量農民正在挖渠,雖然幽燕漢人對官府提出的有償服勞役的政策略顯抗拒,響應者寥寥無幾。
但官府組織挖渠還是愿意。
畢竟是自己家田地,如果不出力的話,一旦糧食歉收就得餓死。
前方就是北平府南城門,巍峨高大,城池高度堪比汴梁,甚至比汴梁還要更勝一籌,與長安、洛陽這樣的古都都有得一比。
趙駿的位置是在南城門之一的丹鳳門外,外面還有個甕城,叫做啟夏門,入甕城再過丹鳳門就是曾經的遼南京皇宮。
淺黑城墻刀刻斧劈,還殘留著不少凹陷痕跡,顯然是當初范仲淹攻打城池的時候,用大炮轟擊城墻所致。
通過甕城入城后就是遼國皇城,左右兩側分別應該是于越王廟與永平館,但趙駿只看到一片廣場,與當初看過的遼國南京平面圖差別巨大。
過了廣場靠近到皇宮,趙駿這才注意到皇宮外面的宮墻很多地方都有燒灼的灰黑,顯然這里曾經發生過一起非常大的火災。
“范公攻打北平的時候,遼人在城內縱火試圖阻攔我天軍神威,好在范公神機妙算,將計就計,大敗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