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駿大笑道:“伱們能夠從中有所領悟是件好事,只希望你們能夠靈活運用,為國為民才是。”
“下官不管怎么學習,都只覺得知院的學識太過淵博,遠非常人可比。”
王安石又情不自禁地說道:“下官真想一直跟在知院身邊,聆聽知院教誨,學習這治國之道,甚至想寫書記錄,免得沒有領會到知院的深意。”
“下官也是,下官愿意拜知院為老師,只希望時刻伴隨知院左右,以此增長智慧。”
李孝基馬上站起來向趙駿拱手。
他聽到王安石的話,忽然有感,立即鼓起勇氣。
哪怕他爺爺是李迪,問題在于他爺爺還能在那個位置待幾年?
甚至能再活幾年都是問題。
如果能拜趙駿為師,不僅能學習到很多東西,還能仕途一帆風順,豈不美哉?
其余蘇渙、陳希亮、趙抃三人都是一驚。
萬萬沒想到看上去最老實的王安石會拍馬屁,也萬萬沒想到李孝基居然想拜師?
還有這種操作?
但很快。
蘇渙也馬上站起來說道:“知院的智慧如天空般偉岸,大海般深邃,下官也無比嘆服,亦愿拜知院為師。”
他臉不紅氣不喘,王安石和李孝基差不多大,王安石今年29歲,李孝基則是27歲,比趙駿小了很多,說向趙駿拜師很正常。
何況王安石也沒有說要拜師,只是想跟在趙駿左右學習,是年齡最小的李孝基說要拜師,他年歲不大,說這種話其實不至于令人反感。
蘇渙就不一樣了,他是蘇軾的伯父,今年都49歲了,還向36歲的人拜師,這顯然有些不太合適。
不過孔子也說過不恥下問,還跟七歲孩童拜師,因此倒也不算什么。
趙抃認真思考了幾秒鐘,也站起來說道:“孔子曾向項橐虛心請教,拜師求學。年齡大不算什么,達者為師。知院的治國之道的確令下官等人欽佩,下官也愿意拜師求教。”
他這個人非常正直,沒有考慮升不升官的問題,而是跟王安石一樣,確實跟著趙駿這一路,學到了很多東西,一時間看到眾人都想拜師,也是想虛心求學。
這下陳希亮就有點尷尬。
他左右看看,站也不是,不站也不是。
倒不是他沒覺得趙駿的治國手段差,而是當初趙駿去長沙的時候,兩個人相談盛歡。
再加上二人年齡相仿,趙駿就比他大一歲,因此平日都是兄弟相稱。
關系和感情到位了,這一下子要拜師就有點不太像樣。
但他也確實覺得趙駿一路走來,不管是沿途對地方官員的教導,還是對一個地方發展及問題的指出,都是一針見血。
下到一縣,上到一路、一國,治理手段,遠超他們的想象,心里也是萬分佩服。
陳希亮便也站起身道:“下官亦是愿意跟隨知院左右。”
“哈哈哈哈。”
趙駿又笑了起來,雙手向下擺了擺道:“好了好了,你們有這份心就足夠了,拜師就不用了,我可以當別人的老師,我也愿意做別人的老師。不過我更希望做你們的領路人,把我的想法,我的思想傳承下去的同時,你們也能從中領悟出你們自己的道路,而不是什么都想著像我。”
說著他又沉吟片刻道:“至于要不要記錄下來,其實也沒有必要。我晚年想寫幾本書,到時候我會系統地闡述大宋國家的發展和方向,確定大宋未來的道路,就叫《趙駿選集》或者《趙駿理論》就行。”
“真是期待知院把書寫出來的那一天啊。”
王安石滿懷著暢想。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