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商品本來就是在幽燕路產出,運到北方的路程會少很多,成本自然也會少很多,我們就能賣出更多的商品。”
“所以幽燕路在商業發展上,首先是營造更好的經商環境,比如把北平城重新規劃修建。”
“其次是要有更好的政策,吸引商人的往來,比如降低一定賦稅。”
他侃侃而談,很多辦法都是信手捏來。
卻驚得眾人一驚。
因為稅率都是固定的,地方上怎么能更改賦稅呢?
楊畋驚道:“這我們若是擅自做主,降低賦稅,那朝廷.”
“你們就不會上報嗎?把情況上報到政制院,我與諸位相公又不是傻子。”
趙駿不滿地瞪了對方一眼,這些守舊的地方官吏或許循規蹈矩,但有的時候太墨守成規,也不是一件好事。
搞發展搞改革本來就要推陳出新,不能因為很多東西都是朝廷定下的死規矩就完全不去思考。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這樣的官員在大宋實在是太多,多如牛毛,能夠有創新的都算是極少數,像范仲淹王安石這樣想改革的,幾乎是鳳毛麟角了。
“是。”
楊畋、吳若鵬等人連連點頭,他們是轉運司官員,負責地方政務處理,這些東西對他們非常重要。
之后趙駿又把工業模式談了一下。
他認為石城、遵化附近應該有煤礦和鐵礦,灤州自然資源部最近已經找到了不少礦產,正在確定礦山位置。
一旦找到位置之后,就可以從武安鋼鐵廠調集人力物力,對石城、遵化、安喜、盧龍等地進行礦產采集和幽燕路國營鋼鐵廠建造。
只要有了鋼鐵行業的發展,那么不僅能促進當地就業,同時也能大力發展本地經濟。
雖然對于楊畋、吳若鵬等人來說,什么就業、經濟、支柱產業等等名詞他們聽得云里霧里,但關鍵詞卻是聽懂了,能大力發展本地經濟。
所以一個個也是認真聽講,認真記錄。
趙駿一口氣把現在整個幽燕路的未來規劃清晰地呈現給大家之后,這才開始最后一項議題,他問道:“世家的問題,你們做得怎么樣?”
“額”
眾人互相對視,楊畋小心翼翼地道:“還是有些不順利。”
“怎么個不順利法?”
“我等也不乏與諸多世家接觸,但大多數世家卻是頗為抵觸。”
“唔”
趙駿瞇起眼睛道:“沒事,這樣,伱把名單給我,我親自與他們好好談談。”
若是談得攏就皆大歡喜,若是談不攏,那就別怪他動刀了。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