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慶歷九年,全國各地呈現出一片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
西北宋軍由狄青率領,攻占了西夏,正在對西域虎視眈眈。
東南海洋貿易發達,促使著大量中東商人云集于此。
中央高度集權,對全國各地展開基建工作。
周邊國家當中,大宋對日本和越南進行了高度控制,除了高麗和大理,就只剩下遼國還在茍延殘喘。
并且遼國也基本上搖搖欲墜,因為大宋販賣了不少武器給遼國東北的各個部落。
這些部落本來就對遼國的統治不滿,再加上遼國多次被大宋擊敗,元氣大傷,讓他們意識到了遼國的嚴重衰敗,一時紛紛造反。
結果就是現在遼國一片混亂,西北的蒙兀部落要鎮壓,東面的女直、渤海部落要鎮壓,北面的室韋部落也不安分。
在這種情況下,大宋前所未有的強大,出兵橫掃遼國,拿下整個東亞地區,都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
然而就在大宋朝廷內部對滅遼的聲音日益高漲,不止是年輕少壯派,老一輩也在搖旗吶喊的時候,政制院卻潑了一盆冷水,下令不再繼續北上滅遼。
這讓朝野內外十分不解,民間呼聲喧囂塵上,只是被政制院死死壓住,不至于造成百姓上街游行,要求朝廷出兵滅遼稱霸東亞之類。
“政制院的工作可不好干,要在朝野上下都恐懼的時候當主戰派,要在朝廷上下都要出兵的時候當主和派。”
六月十二日,上午辰時剛過,元和殿內趙駿坐在桌案后,批閱著劄子。
他已經把幽燕路大部分地區都走過了,接下來就是去云州,也就是山西大同。
然后再南下去太原,東去河北,再視察河南、山東、淮南、江浙。
接著按當初第一次走的路線繞全國一個圈完成巡查工作。
不過在離開幽燕路之前,幽燕路本應該上報給政制院的工作全都得送到他這里來,因此事情還是有不少。
他一邊看著幽燕路的工作匯報,進行了批示,一邊把批示完的劄子扔在邊上說道:“你們看看,我才到幽燕路幾天,幽燕路就有多少將領上書,希望我下令出兵。”
“還有朝堂那邊也送來不少劄子,民間要繼續打仗的聲音很大啊。”
王安石在一旁整理著文書,也笑著說道。
“敵人打到家里來,我們就一定要死戰到底,因為我們要守護我們的家園。”
趙駿搖搖頭道:“但如果打到敵人家里去,要考慮的事情就太多了,怎么能這樣輕而易舉地下定論呢?”
“知院。”
楊察好奇道:“如今我大宋強盛,比之強漢盛唐不出其右,破滅遼國也是易如反掌,即便考慮后勤、補給等,應該也是綽綽有余才對。”
趙駿笑道:“但你沒有考慮到政治、經濟。”
政治,經濟?
眾人好奇地看著他。
里面難道有什么賬要算嗎?
“從政治上來說,遼國已經不像漢之匈奴,唐之突厥那樣對我大宋形成威脅,再北上進攻,就只會損耗國力,并且打下來后續治理,也是個巨大的麻煩。”
趙駿說道:“從經濟上來說,不談打仗耗費多少錢糧的事情。單論打仗會造成商業凋敝,兩國貿易大幅度下降,必然會讓幽燕路受到很大影響,特別是現在大宋正需要集中國力搞發展的時候,一旦開戰,包括鋼鐵、紡織、糧食等產業的重心一定放在戰爭上,我們現在還缺少遠程交通工具,用馬、騾拉,永遠都是效率低下和浪費錢糧。”
李孝基問道:“那豈不是說,遼國還能延續國祚?”
趙駿笑道:“也延續不了多久,現在不出兵滅遼只是收益和付出不成正比。剛才不是說了嗎?我們缺少的是遠程交通工具,等鐵路修到幽燕路來,遼國離滅亡就不遠了。”
說著他又輕聲道:“打仗有的時候不能單純只看能不能打贏,還要看很多東西,目光如果不能放長遠的話,那么最后也不過是耽誤自己的發展進程而已。”
政制院高瞻遠矚的宰相們是這樣的,前線的將士們覺得自己軍備強大,整天嚷嚷著要北上滅遼國,可后方的宰相們要考慮的事情就很多了。
打仗要錢要糧,沿途損耗怎么辦?深入北方草原,東北莽林,后勤補給,武器彈藥,哪一項不需要朝廷籌集物資供應前線?
明明可以十年后把鐵路修到東北,坐著火車去打仗,偏偏要騎馬去。
打下來還得治理統治,要受到地方上各種各樣的起義造反騷擾,又要投入人力物力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