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如今韓家剩余的就是韓匡圖與韓匡業的曾孫一輩。
韓遂義則是唯一一個孫子輩,今年已經八十一歲了,因為活得久,輩分高,如今已經是韓家的話事人。
可以說在大批已經被改姓為耶律的韓氏子孫逃離之后,他們這些人就屬于矮搓里拔高個,漸漸掌握了韓氏的權力。
只是他們畢竟沒怎么在遼國朝廷擔任過職務,也沒有混跡過官場,沒有任何政治斗爭的經驗,甚至連宗族內斗都沒有參與過。
他們曾經只是宗族的邊緣人物,一下子控制了那么大的家族,又怎么舍得放棄?
面對朝廷的要求,韓氏自然不愿意答應。
屋內非常平靜,諸多五六十歲的老者一個個默不作聲,過了好一會兒,韓遂義才說道:“趙駿走了,你們覺得我們真的會無事?”
“可是我們現在確實無事。”
一名叫韓規的老者說道:“八叔,你在擔心什么呢?他人都走了,難道還能忽然又跑回來調轉槍口對準我們嗎?”
“我只是有些心緒不寧。”
韓遂義搖搖頭道:“昌平劉氏這些年崛起,同樣與遼國皇室關系密切,隱隱已經是燕云第二大世家,可他們卻甘愿放棄燕云世家的身份,選擇南遷。我懷疑這里面肯定有其它不能說的秘密,甚至可能事關家族生死存亡。”
“劉氏愿意南遷,是因為他們有人在宋國朝廷擔任要職。”
韓匡圖的曾孫韓朗冷笑道:“當初宋國打過來,如果不是劉六符倒戈,將軍情機密透露給宋國,我大遼又怎么可能失敗。這群叛徒!”
“不錯,況且他們劉家也不過是最近幾年才與皇室聯姻,我們卻與皇室聯姻多年,又怎么比得上我們深厚?”
“八叔,說到底他們劉氏可以撇清與大遼的關系,我們卻不能,何況我們祖輩都世代生活在玉田,他們又憑什么要趕我們走?”
“對,我就不信宋國朝廷能拿我們怎么樣。我們擁有的田土何止十萬?擁有的佃戶何止上萬,數萬人依附于我們韓家,真要逼得急了,大不了魚死網破。”
其余幾名韓家族人也紛紛叫囂。
歸根到底劉家確實是最近十來年才與皇室聯姻,娶了幾個皇室公主。
反觀他們韓家,不僅從韓匡嗣時期就有了契丹血統,之后幾代都持續不斷與契丹聯姻,連姓都改為耶律,捆綁哪有韓家深?
只是比較諷刺的人。
在座的其實都是韓知古漢人妻子的后代,他們地位較低,沒有資格娶契丹貴族,因此聯姻對象基本也是燕地漢人世家。
所以如果論起血統的話,這些人大部分都是漢人血統,契丹血統少得可憐。
然而他們卻根本不認同樣是漢人血統的大宋,而認遼國為母國,可見他們韓家即便是保留的兩支漢人血脈,也已經完全被契丹同化。
“嗯。”
韓遂義覺得眾人說得有道理,就點點頭道:“理是這么個理,但我們現在既然還留在燕地,燕地又歸了宋國,寄人籬下,還是要謹慎一些。”
“我看不如早早把田地賣了,最多留幾房族人,大家就北上投奔大遼去。”
有人提議道:“以前各世家攻守同盟,同氣連枝,這樣宋國朝廷想動我們也不容易。但劉家、馬家、趙家這些叛徒紛紛背信棄義,剩余我們也獨木難支,就怕宋國朝廷步步分化我們,等我們的力量越來越小,就是要對我們下手的時候。”
“祖宗基業,豈能說賣就賣?何況那么多田土,燕云誰能買得下?”
“我看是你想繼續留在這里做田公,別忘了若沒有官身,田畝再多也遲早會被人奪走,只有當官才能延續宗族。”
“難道去了大遼就有官身了嗎?按理來說,我們才是長房和二房一脈,可以前卻是他們三房和五房一脈做主,現在這樣,難道不比以前好了太多?”
“哼,目光短淺之輩,就怕你有命得了這份產業,沒命花這份產業!”
“你!”
“好了,別吵了。”
韓遂義見眾人意見不一,拄著拐杖重重地敲在地上道:“都是一家人,有什么可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