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駿于慶歷十一年離開陜西路的時候,把手中用于記錄的紙筆收起來,感嘆了一句。
他在這兩年已經記錄了太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但事有緩急輕重,有些事情可以著手進行,有些卻是百年大計,急躁不得。
因此還是要一步步來。
關中的弊端在于目前生態環境沒有恢復過來,無法承載那么多人口,只有把生態環境治理好,才能解決關中凋敝的問題。
不過還有另外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道路修好,盡快通火車。
因為關中生態環境差,時常遭遇旱災,有嚴重的糧食危機,導致人口一直提不上來。
譬如《資治通鑒》記載,唐中宗景龍三年,“關中饑,米斗百錢。運山東、江、淮谷輸京師,牛死。”就能知道關中缺糧問題有多嚴重。
但如果道路修好,有火車和漕運把糧食送到關中去,那么就能解決糧食問題,從而可以直接自內地抽調人口遷徙關中。
這種情況在古代非常常見,最著名的就是湖廣填川,人多了,那么很多事情自然也就能很快辦到了。
慶歷十一年一月,過完年后趙駿從關中北上,至延安府,繼續視察當地環境問題。
他原定計劃是視察了永興軍路,然后再去秦鳳路看看,包括蘭州、青塘等地,最后再北上至銀川,前往寧夏看看西北現在的情況。
結果還在半路上,連秦鳳路都還沒到,就在二月上旬的時候聽說了張士遜病逝的消息。
老頭終究是沒熬過去年的冬天,在年底病逝了。
嚴格來說朝廷并沒有打算讓趙駿回去,畢竟他還在巡視,當初王隨病逝的時候,他正在第一次巡視天下,同樣沒有讓他回來。
這次只是告訴他這個消息。
但伴隨張士遜病逝這個消息的還有另外一件事——李迪也到了病入膏肓的時候,估計撐不了多久。
考慮到李迪是自己的小弟,在政制院中與夏竦充當自己的左膀右臂,再加上李孝基的關系,不回去送老頭最后一程實在說不過去。
因此趙駿也只能取消了去秦鳳路和寧夏的計劃,在半路上回程。
好在如今大部分地方都已經巡視結束,兩年的行程足夠他走完大半個大宋,目前也就只有秦鳳路和西北沒有去,倒也不能說半途而廢。
隊伍當時已經在環州,臨時又南下回關中,隨后于慶歷十一年二月下旬坐船順黃河而下,向著汴梁而去。
正是春天,春暖花開,黃河還沒有到汛期,水位不高不低,因為要保證趙駿的安全,船只航行速度很慢,而且都是沿著河岸行走。
結果就是雖然日夜兼程,卻也花了差不多十多天的時間才總算是抵達了汴梁。
這個時候都已經三月上旬。
從黃河汴口到開封那一段的汴河上游船只少得可憐,以前這里是漕運上游,主要是為關中輸送糧草。
然而關中破敗,商業活動漸漸落幕,之后成為了河北永濟渠與汴河的航道。
但大宋這些年開挖了滑州到汴梁的水渠,造成沒有人愿意繞遠路去汴河上游再去汴梁,使得汴河慢慢衰落,雖然談不上衰敗,但也比不上往日興盛。
陽春三月,天氣日益回暖,甚至略微有些炎熱。
趙駿站在船頭,身邊李孝基額頭滿是汗水,據進奏院的吏員來報,李迪已經幾乎到了彌留之際,也不知道能不能撐到他們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