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實的角度出發,眼下其實不是拿回西域最好的時機。
這與其它條件無關,純粹就是越晚拿回來,花費的成本、國力就越少,得到的就越多。
畢竟即便不拿回來,在滅亡了西夏之后,沒有了西夏攔截西域商人,大宋與西域之間的絲綢之路貿易,依舊非常通暢。
早早地拿回來,不僅需要承擔更高的軍費成本,還需要承擔更貴的治理成本,實在是有些得不償失。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就像滅遼一樣。
即使早期有手榴彈、火炮也完全可以不用急著滅亡遼國,通過軍備競賽,把遼國國力拖垮,再輕松滅掉最為合適。
現在的情況也是如此。
西域的問題就是太遠了,高昌距離汴梁三千公里,距離長安兩千多公里,即便是距離滅西夏后,大宋控制最西北的沙、瓜二州,也有接近一千公里。
勞師遠征,后勤補給,再加上對當地治理花費,可以說是個非常大的數目,并且獲得的利益也遠沒有付出的成本那么大。
唐朝滅高昌是因為高昌與突厥勾結,為了防止突厥西遁與高昌聯合,這才出動大軍將高昌滅掉。
所以大唐把高昌國消滅,順帶著控制西域本身就有軍事戰略目的。
大宋就不一樣。
遼國已經是秋后的螞蚱蹦達不了多久,就算是聯合西州回鶻,也是死路一條,基本上就不存在有什么能夠聯合回鶻夾擊大宋的情況出現。
要是出兵攻打西州回鶻,從汴梁運糧食過去,陸路行軍三千多公里,沿途的花費那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更別說即便是打下來,過于遙遠的距離也難以治理,只能采用羈縻統治或者都護府這樣的策略實施,基本上就不可能實現像內陸地區一樣的實質控制。
因此如果大宋純粹是只想以占領和實際控制西域為目的而出兵的話,完全可以再等個十幾年,等內陸的鐵路系統完善再做計劃。
到那個時候鐵路修到玉門關,后勤壓力以及糧食損耗將大幅度減少,不需要浪費那么多的國力。
同時也能實質控制,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只能遠程遙控。
不過趙駿卻有另外的打算。
在他看來,收回西域并不是在于要恢復唐朝疆域,讓大宋看起來跟漢唐一樣必須擁有那么多土地。
而是要用這么大一片土地,讓它產生實際價值和用途。
最直觀的就是棉花經濟。
后世西方列強在殖民時代本質上就是掠奪自然資源。
那么除了金銀銅等礦產以外,還有什么呢?
當然是蔗糖、棉花、木料、水果等。
殖民者往往以公司或者莊園經營的形式,用武力在當地強迫奴隸勞動。
最出名的有美國南北時期南方莊園主,東印度公司、聯合果品公司、倫敦公司之類。
而棉花,就是貿易當中最主要的商品之一。
南方奴隸主的莊園作物,就是棉花,整個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美國都是世界第一大棉花生產國和出口國。
直到20世紀下半葉,才慢慢被中國和印度超越,從老大變成了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