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到了21世紀,世界棉花看中國,中國棉花看新疆,新時代霉帝為了打壓我們的棉花產業,故意炮制各種虛假消息,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軒然大波,這就足以說明新疆的棉花產量在全世界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眼下大宋其實已經收集到了全世界比較優秀的棉花種類,經過十年的推廣種植,已經在廣南東路生根發芽,遍布整個廣東。
然而在廣東種植棉花也就圖一樂。
真要搞產業還得是新疆。
那里的氣候環境、光照情況都極為適合棉花的種植,在適合程度上比廣東強得太多。
現在棉花產業基本上也就只是在廣東那邊進行全廣南東路試點。
大量的農業部人員在那邊參與試驗,以育種更優質的棉花種子為主,而不是靠著廣東的那點產量給予全國棉花供應。
如果靠著廣東那點產量讓全國百姓冬天有棉衣穿,有棉被蓋,那還不如指望大宋多從北方進口點動物皮毛,搞點羽絨服、羊毛衫之類的靠譜得多。
所以真正要想完成棉衣自由,讓大宋所有的百姓都有棉衣穿,有棉衣蓋,那西域就必須收回來,盡早進行產業布局,完成深化耕耘細作。
翌日,到了三月十日,大宋朝廷就正式向西州回鶻發送國書,要求他們與遼國斷開連接,向大宋歸附,不然沒他們好果汁吃。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自然是個借口。
但西州回鶻里只有龜茲回鶻向大宋進貢,而高昌回鶻向來蔑視大宋,只奉遼國為宗主國也是不爭的事實。
如今大宋重新回到東方之巔,自然要把從唐朝中后期失去的東西拿回來。
不僅僅是地盤。
還有曾經周邊所有國家宗主國的地位以及萬國來朝渭水東的聲望!
然而高昌回鶻顯然沒有吸取唐初時期高昌王的教訓。
或者說。
西域各國自身缺乏史書記載,很多東西都是靠口口相傳,反倒是中原王朝對他們有很多記載,知道的歷史比他們更多。
兩個月后,大宋慶歷十一年五月份,距離汴梁三千多公里外的高昌國,也就是后世新疆吐魯番盆地一帶。
正是五月夏日,茫茫戈壁灘上長滿了青草。
白水河,也就是后世吐魯番白楊河兩岸牛羊成群,遠方的天山山脈在潔白的云朵籠罩下,像是一條蜿蜒的長龍一樣伸展。
在白水河岸邊,一座碩大的城池屹立,它由夯土結構打造,城高接近四丈,上面旗幟飄揚。
城內坊市街道林立,穿著各種服飾的人們在其中穿梭。
里面有回鶻人、黑汗人、大食人、吐蕃人、塞爾柱人、沙希人、慈尼人、吉斯人、烏古斯突厥人、花刺子模人等等。
如果再算上漢人、黨項人、契丹人、蒙兀人等等民族,恐怕湊個百來種民族沒什么問題。
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高昌商業極其繁榮,唐初時期有三萬余人,后來五代十國并沒有波及,人口得到了發展,常駐人口超過十萬。
在城中正中心的位置就是高昌皇宮,這一代的高昌回鶻國王阿啟伏羅坐在王座上,目光上下打量著眼前的使者。
使者有三人,兩人分別是由鴻臚寺、國信所、都亭西驛、禮賓院、懷遠驛、同文館等以前宋朝外交部門合并而來的外交部郎中與員外郎。
另外一人則是禮部郎中。
這次過來也是以邀請高昌國王前往大宋觀禮的名義出使,自然也就需要禮部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