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長江和京杭大運河承擔了大宋70%以上的商業貿易,陸路貿易承載量太小,因此中大型貿易都會走運河,只有小型貿易會走漢水到襄陽,再走陸路去汴梁。
然而工業時代的背景下,襄陽建起了火車,建起了鋼鐵廠、紡織廠、水泥廠、磚廠,吸引了周邊縣鄉大量人口流入,讓城池迅速得到發展。
護城河上建造起了鋼筋水泥橋梁,高樓大廈在城外紛紛拔地而起,西城外的檀溪碼頭船來船往,將大量工業原材料送到了城西工業區,然后轉變成鋼材、衣服、水泥。
蘇軾走在城中,城里的建筑物倒是沒太大變化,但他看到在人來人往的街道里,有自行車穿梭,有報童在賣報,還有電線桿豎起來。
一家人才剛從北城進去沒多久,就有黃包車過來詢問。
蘇洵心疼妻女,就包了兩輛,妻女一輛,他和兩個兒子一輛。
兩輛黃包車向著西城方向而去。
他們今晚要在西城找個客棧休息一晚,明天繼續趕路。
蘇軾坐在車上,從北城入城后,大部分地方與普通城池無異,街頭巷尾攤販林立,招牌高高掛起,在風中搖曳,各種吆喝聲音不絕于耳。
等到了西城附近,樣子就變得不同起來。
由于當初建火車的時候,還沒法解決漢水那么大的河流建橋的事宜,所以火車橋是從上游河道建造,那里有長壽島,河道最窄處只有不到十米,橋墩可以在島上建造。
如此一來,火車站就只能放在西城,并且城西也靠近鋼鐵產區,后世十堰、谷城、保康、房縣等地區擁有豐富的鐵礦,我國建國初期,二汽就選址于十堰。
因此整個襄陽城西就成為了大量工廠的匯聚點,城西內外也受到工廠的影響,各種五六層高的樓房紛紛建造,與城東的老城區形成極大的反差。
正是晌午,城里工坊下工吃午飯的時候,一個襄陽鋼鐵廠在城里的加工廠大門打開,成群結隊的工人出來。
他們穿著用麻布做的藍色短衫,下身是藍色長褲,有的連手套都沒有摘,身上臟兮兮的,卻個個笑逐顏開,行走在路上,全身上下洋溢著自信的光芒。
那廠房外面的磚墻上,還寫著“工人是國家的基石!”
“叮鈴鈴!~”
附近紡織廠的大門也很快打開。
鈴聲清脆悅耳。
女工們銀鈴般的笑聲傳出。
她們穿著上面布滿花朵的長袖,
從工廠出來之后,有的回家吃飯,有的走去了附近餐館。
紡織廠外面的磚墻上同樣有標語,上面寫著知院在報紙上多次寫的文章摘句“巾幗不讓須眉”“男女同工同酬”“婦女能頂半邊天”。
“來來來,讓一讓,讓一讓。”
“咱們今天去哪吃啊。”
“下午放工后老李,幫我去接一下孩子。”
“轟隆轟隆轟隆轟隆!~~”
“叮鈴鈴。”
各種工人之間的對話,自行車的鈴鐺聲,工廠蒸汽機傳來的轟鳴聲,還有遠處工人學校正飄蕩著的大宋龍旗,勾勒出了一副與城里完全不同的世界。
蘇軾目光炯炯地看著他們,眼里流露出了一絲光芒,他聽到有人在唱著“咱們工人有力量,嘿,咱們工人有力量!”
這個國家,充滿了希望。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