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嚏!”
翌日清晨,政制院內,正在辦公的趙駿打了個噴嚏。
他摸了摸雖不算厚實,卻也是長衫的青年裝,再看了眼外面四月的烈陽,有些懷疑人生。
難道是自己穿少了?
抬起頭看向院內其余宰相,穿得一個比一個單薄,也沒瞧見感冒。
真是奇怪。
趙駿撓撓頭,不明所以,便只好繼續批閱劄子。
此時政制院內又有新的變化,除了家具和裝修風格變了以外,宰相們穿衣風格也大變。
就看到一個個都穿著黑色或者灰色的中山裝、行政夾克。
頭發雖然都沒剃掉,但也用帽子遮掩起來,戴上老花眼鏡,胸口佩戴著大宋國徽,這幫老頭顯得愈發儒雅隨和。
宋代服飾還是頗為鮮明,很有特色,達官貴人的常服主要以繒角圓領袍、楑袍、野服、繒角圓領缺胯袍等服飾為主,官員則穿著襕袍公服。
平日里宰相們都穿著紫色的大袍,雖然個個雍容華貴,但其實并不是很方便,下擺和衣袖太長,做事很容易碰到。
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影視劇聊古人寫字的時候需要左手挽住右手的衣袖,防止衣袖沾到墨水。
趙駿執政以來,向來提倡精簡干練,實用為主。
古人穿衣風格雖仙氣飄飄,盡顯漢服的優柔美觀,且符合儒家文化,認為穿衣服暴露是禮崩樂壞,以至于古代服飾皆是長袍。
但這種長袍上有寬大衣袖,下有飄蕩長裙,主要是為了給不用勞作的權貴舒適用,在現實生活當中很是不便。
比如書寫的時候,走路的時候,吃飯的時候;蹭到袖子,踩到百迭裙,沾染衣服都是常有的事。
因此趙駿在文化服飾上,推崇下沉親民。
所謂下沉親民,就是貼近百姓生活,提倡簡潔、舒適、便于勞作的服裝。
如貼身勁裝、短衣長褲等等。
事實上那種后世的短衣長褲在古代就有,時人稱之為粗布短衣,以葛布、麻布為原材料,上身短衫,下身叫“褌”或者“袴”。
其中對襟短衣樣式跟后世的短袖襯衫差不多,褌與袴則十分類似于普通長褲,屬于古代民間百姓穿著。
而后世網上看到的華麗漢服,那是公卿權貴們的服飾,跟貧窮百姓沒什么關系。
因此下沉親民之后,趙駿認為,朝廷的公服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不便于辦公,而應該轉向于方便走路辦公的貼身正裝為主。
比如今年年初的改革當中,推出中山裝和行政夾克為中央朝廷官員辦公的常服。
行政夾克不用多說。
中山裝作為后世國父設計的衣服,本身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服飾,是我國后世代表性服飾之一,用來做正裝最為合適。
宰相們穿的都是汴梁織造廠,用絲綢、羊絨、純棉所制,工藝高檔,穿著極為舒適。
普通百姓則可以嘗試新的襯衫、短袖,服飾選擇多樣化。
如今民間對于新式服飾沒有抵觸,短袖長褲經過十余年的推動,已經在民間生根發芽。
上層權貴倒是有些看法,認為不合禮制。
但宰相們以身作則,紛紛穿上了中山裝和行政夾克,自然也是慢慢上行下效,贏得百官們的喜歡。
晏殊范仲淹他們思想早已經不是當年那樣的古板。
除了剃頭發這件事情一直堅持“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傳統思想以外,在服飾上倒是頗為開明,很快就能接受。
最主要是因為他們看的電影里,這種服飾穿在身上,看起來頗為美觀干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