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坐的火車是早班車,早上辰時末刻出發,也就是早上9點鐘。
他這次很幸運地沒有遇到晚點。
8個小時的車程除了剛開始的新鮮以外,就只剩下無聊。
蘇軾全程都在盯著車外,看著沿途的風景。
除了到午餐時間,大家去了餐車,遇到了很多人,互相攀談聊天之外。
有不少人會主動找到蘇洵說話。
火車在這個時候都是有錢的大商人以及權貴專列,這是擴展人脈的好機會。
蘇洵一家五口是一排,之前自然沒有什么機會和別人交流。
現在到了餐車,一些商人看蘇洵的樣子就猜到他是一名官員,自然就嘗試著過來套套近乎。
得知蘇洵以前是從五品知州,現在正要進京聽候選調,那些人就更加熱情。
蘇軾兄弟趁著這個機會自然與他們聊起了數理化,聊起了汴梁高中,也知道了如今大宋對理科愈發看重,甚至納入科舉。
這也更加激起蘇軾兄弟對數理化的好奇之心。
時間很快就這樣過去。
到下午申時末,酉時初,火車總算是抵達了汴梁。
“這就是汴梁開封城嗎?”
下了火車,背著包袱,提著行李箱的蘇家兄弟就震撼了。
傍晚時分,夕陽還未下山,在殘陽的照耀下,汴梁城外那一棟棟高樓大廈,像是鋼鐵叢林般遮天蔽日。
相比于襄陽城零星幾座樓房,汴梁此時已經是樓房林立,密密麻麻,延伸到了南城郊外。
火車站外各種自行車、黃包車的數量更是襄陽的不知道多少倍,而且甚至還有路燈,由電線桿鋪設,照亮了每一條街道。
此時正是放學、下工的時刻,如今汴梁已經不止一個學校,從小學到高中,大大小小的有十多所。
主要以小學為主,然后就是五所初中,而高中則又新成立了一所,以前的汴梁高中改名為開封第一中學,新成立的則是二中,恰好在南城外。
他們看到很多跟自己同齡的人穿著藍白色的校服,上面印著開封二中的字樣,一個個笑逐顏開,驕傲自信地從火車站附近走過。
這些學生也值得驕傲。
汴梁高中是在景佑四年就已經開設,十六年過去,早已經培養出了很多人才,其中就有不少人參加科舉,或者考入汴梁大學。
而作為新成立的二中,不管是教學質量還是生源質量都沒有因多一所學校而下降,依舊非常嚴苛。
學校不管出身,只管成績和能力,在整個汴梁只有兩所高中的情況下,他們能夠考進去,本身就代表了天之驕子,是萬中無一的天才。
即便以后考不上科舉或者大學,畢業后就已經算是知識份子,去其它地方的小學初中當個老師,或者去工廠當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亦是綽綽有余的事情。
就如同后世建國初期,有個初中高中學歷就已經是鳳毛麟角的高級人才一樣,在基礎教育還沒有普及的大宋,高中學歷同樣已經非常可觀。
除了科舉以外,那些賢良方正和吏考之類的特科,同樣的分數,有初中或者高中以上的學歷,往往就是擇優錄取的對象。
至于大學學歷,不僅僅能在這些考試當中加分,在科舉當中也很有含金量,相當受重視。
所以這些學生的前途可謂是一片光明。
蘇軾看著那些同齡人不由得露出羨慕的神色,他的老家眉州跟汴梁比起來,與鄉下沒什么區別。
那里沒有自行車,沒有高樓大廈,沒有電線,連報紙都沒有。
即便是坐火車沿途一路,除了少數像成都、襄陽、江浙這些商貿發達的城市有改變以外,他看到的也是與曾經的大宋沒什么區別的縣城、鄉村。
但蘇軾知道,這些都只是暫時的。
因為他在火車上開拓了視野,到了汴梁之后,更是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科技改變生活,讀書改變命運,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
蘇軾想起了在火車上看到過的一份報紙。
那是前幾天的大宋日報,火車上每天都會準備,上面趙駿為發展基礎教育而寫的文章還歷歷在目。
在這一刻,他知道了自己未來想做什么——好好讀書,要做一個改變世界的人。
“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