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將跟著大宋使節團在海上航行超過三個月的時間,最終抵達廣州,來到遙遠的東方大國,見識大國的強盛。
便在這喧鬧當中,使節團完美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與此同時。
遠在東方的大宋,亦正在為明年的盛典做著準備。
慶歷十二年九月初,距離年關還有四個月的時間,汴梁城愈發熱鬧與繁華了起來。
從今年下半年開始,趙駿就打算把重心和精力放在了三件事上。
一是農業。
農業為立國的根本,百姓吃不飽飯,穿不暖衣,那就是國家的失職,所以農業是重中之重。
二是教育。
農業只是保證這個國家能否存在,而基礎教育的普及才能讓國家興盛發達,因而教育事業同樣不可懈怠。
三是科技發展。
這也是趙駿主抓的方向。
因為后世英國工業革命之后,在短短的二百年間,科技日新月異,蓬勃發展。
特別是二戰結束,數十年間,工業文明極為璀璨,發展到了信息化時代,人類也登上了月球,甚至把目標瞄準了火星。
反觀大宋這邊,工業革命已經開啟了七八年的時間,但基本上就只有鋼鐵產量飆升,其余科技并未有發展。
雖然無非是大宋工業發展才剛剛起步,基礎教育也沒有普及的因素,然而最主要的還是大宋朝廷前些年的主要發展方向并沒有放在這里面。
很多事情如果由民間自由發展,自然會緩慢得多。
但如果有一個先驅者,已經知道未來應該怎么發展,并且他還執掌了國家的權柄,舉國之力的話,發展就會非常迅猛。
最直觀的例子就是日本。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極為落后,通過三十年的針對性發展,明治維新之后,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唯一的獨立發展國家,能夠與老牌工業強國爭長短。
雖然明治維新都是走的歐洲老牌工業強國的道路,能夠從國外直接有一套工業體系照搬抄襲,讓日本迅速完成近代化工業轉變。
但趙駿認為,日本那種舉國之力針對性的發展非常重要,不然的話,同樣是搞革新的洋務運動為什么會失敗呢?
因而趙駿覺得,在未來幾十年內,大宋除了要大搞基礎教育,培養大量的專業人才以外,這種針對性的舉國之力往某個發展方向研究的方式也必不可少。
如此方方面面的生活用品將很快大量產出,工廠也不會僅限于紡織廠和鋼鐵廠,如此大量工作崗位的出現,將成為國家健康發展的基石。
“這人就是沈括?”
“《夢溪筆談》的作者,鼎鼎大名啊。”
“嗯,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汴梁大學,如今又在攻讀物理博士,未來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