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玉璽。
是真的?
聽到趙駿的話,所有人先是一愣,隨即震驚。
之前還說是假的,怎么又成真了?
“知院,不是說要有“天命石氏”的刻印才算是真嗎?”
曾公亮忍不住說道:“現在只有“魏受漢傳國璽”,少了一刻怎么辨別真偽?”
不止趙禎眼巴巴地看向趙駿,等待著答案。
其余晏殊、范仲淹、夏竦、杜衍、鄭戩、富弼、文彥博、韓琦、龐籍、曾公亮、宋庠等人也都看著他。
趙駿之前說,真正的傳國玉璽有幾個特征,一是上面的刻印為“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二是因為王莽篡漢,要從王太后那搶走玉璽,憤怒的王太后把玉璽砸在地上,導致上面螭龍缺一角。
三是曹丕篡漢,為證明自己不是篡漢而是受漢獻帝禪讓,令人在上刻“魏受漢傳國璽”。
四是石勒從前趙手里奪走玉璽,并且在玉璽一側刻下了“天命石氏”的刻印。
所以總結來說。
真正的傳國玉璽應該大小方圓四寸,上缺角,左右兩側各有刻印才對。
然而眼前的玉璽卻只有一道印記,顯然是不對。
但趙駿卻笑道:“因為“天命石氏”僅僅只是傳聞,并不見于任何史料記載。”
“傳聞?”
“這么說起來,我好像記得確實在哪看過。”
“我想起來了,是《太平御覽》!”
“對,就是《太平御覽》!”
宋庠和龐籍頓時對視一眼,難怪覺得“天命石氏”這四個字很耳熟。
原來他們以前看過的書里有說過。
“不錯。”
趙駿笑著點點頭:“正是《太平御覽》,當年有個教授講過公開課,聊起傳國玉璽,就說過這件事情。“天命石氏”這四個字在《太平御覽》之前,不見任何史書和史料記載。”
“包括南北朝時期的重要史料資料《十六國春秋》《三十國春秋》《魏書》以及唐朝修訂的《北史》,只要記載后趙的史料,都沒有這方面說明。”
他環顧眾人繼續說道:“直到宋初趙光義時期,在《太平御覽》當中才有“天命石氏”的出現,可見這應該是當時的流傳或者某本野史被《太平御覽》的修著者李昉、李穆、徐鉉等人采納。至少其余正史里完全沒有找到它的出處。”
“那“魏受漢傳國璽”又是怎么一回事?難道它在史料當中有過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