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大肆花錢投入建設。
汴梁的模樣可以說每天都是一個新變化。
外城就不用多說,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成群結隊的自行車穿梭其間,圍墻工廠林立,電線縱橫交錯。
街頭巷尾也有茶攤,除了汴梁人本身就愛喝茶的茶文化以外,工廠附近的茶攤生意最好。
特別是涼茶,廠子里干得熱火朝天,汗流浹背,下工后來一碗涼騰騰的涼茶,消暑解渴,最為舒坦。
商業街更是各種服飾、商品琳瑯滿目,每天都人山人海。
居民區一到夏日的時候周邊各大院外坐在躺椅涼床上,拿著蒲扇歇涼的百姓不知道多少。
就著城外路燈那點點渾黃的燈光,老人孩子們能從傍晚在外聊天玩耍持續到晚上月亮爬起來,九、十點鐘才去睡覺。
不過如今是冬季,最近汴梁雖未下雪,氣溫卻下降得厲害。
白天城外各河流碼頭上的工人們都穿著厚厚的棉衣,有些干勁上來,覺得身上太熱,竟干脆脫下棉衣,只穿著長衫干活,亦是氣喘吁吁。
每到下午的時候,各個學校的叮當聲音響起來,穿著各色校服的學生陸陸續續走出去,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青春的笑臉。
而城內也不是完全沒有變化。
朝廷總算是要開始正式搞房地產,拿出大筆的錢搞拆遷,征收房屋。
光征收西華門到趙十萬街那一塊,就花了數千萬貫,相當于以前景祐年間一半的稅收,也才拆了小半個內城。
沒辦法。
后世我國剛開始搞拆遷的時候,地皮和房價根本不貴,幾百萬就能拆一條街,漲價幾千萬幾個億,那都是2010年以后的事情。
當時的房價飆升,那自然會導致地皮拆遷的成本飆升,以至于后世北京、廣州、深圳等地多的是拆二代。
而大宋的國情不同,是汴梁的房價先飆升起來,然后才開始搞房地產。
使得要想拆掉內城和外城的話,就得花費巨額資金。
唯一的好消息是北宋時期房子并非連棟挨在一起,城內空地很多,這些地皮歸屬于朝廷,且前些年就已經不允許買賣,所以只需要補償房子。
雖然這些年內城和外城房價飆升,也與朝廷不再允許這些空地售賣有極大的關系。
但也算是福禍相依。
不然如果連地皮也要征收的話,那整個內城和外城要花的錢估計就是一筆天文數字,大宋好幾年的稅收都得砸里面。
經過幾年的拆遷修建,現在東華門至趙十萬街的景明坊、惠和坊、廣福坊等六個坊市被拆除,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各類門店、商鋪蘊育而生。
光搞這一項工程,承包這個工程的國有企業就賺足了利潤,朝廷也從中得到了大筆增值稅,不僅回本甚至還有得賺。
因為承包這個工程的是國企并非私企,后世私企搞房地產的成本不低,包括土地成本、建設成本、銷售成本和稅費成本,售賣房屋之后,利潤往往只有10%-30%之間。
而朝廷搞這次工程,主要的支出就只有征收拆遷的土地成本,其余建設成本相對較低,一不用搞電梯二不用搞那么多設施設備,反正都只是六七層的筒子樓。
加之筒子樓建設之后,內城的地利位置擺在那,房價根本沒降多少,甚至銷售成本都一分錢沒花,根本不用去打廣告,大把地有錢人跑過來買樓房。
所以其中的利潤空間極大。
雖然時間成本確實長了一些,可依舊是個穩賺不賠的買賣。
也難怪后世別說那些大城市,就連地方縣城都要舉城投債建房子,只能說搞地皮確實是一件發家致富的事情。
“這就是汴梁?”
“人好多。”
“氣溫也比我們那寒冷。”
“但他們穿的卻是一點都不冷,這棉衣很舒服。”
“你們看,你們看,那邊的樓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