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失蹤百年的傳國玉璽竟被發現于洛陽。”
“從秦末到唐末,細說傳國玉璽的前世今生。”
“經諸位大學士鑒定,近日發現于洛陽的傳國玉璽為真。”
翌日。
傳國玉璽出現的消息便迅速成為汴梁所有的報紙頭條。
各家報社紛紛報道。
特別是對趙駿提出的冉魏換玉璽給東晉的理論進行了詳細補充說明。
不得不說,現在的各家報社都是人才。
他們不僅詳細研究了這套推理的真實性,同時還拿出了各種史料佐證進行證明。
最直觀的例子就是在冉魏之前,玉璽輾轉脈絡清晰,也沒有人質疑真偽。
結果到了冉魏之后,傳到了東晉手里,玉璽上面的字就變了模樣,被東晉的學術人員質疑為偽造的假璽。
并且北魏那一枚玉璽就是從鄴城獲得,而恰好冉魏都城是鄴城,被前燕圍城而亡。
所以冉魏為了防止被東晉騙走玉璽,拿一塊假的給東晉濮陽太守戴施,真玉璽則藏在了鄴城一座寺廟泥塑像當中也合情合理。
在這樣大面積報道之下,傳國玉璽的事情很快成為了汴梁頭版頭條,茶攤酒肆之間議論紛紛。
甚至人們都沒有關注城里的外國人不知道何時多了起來。
此時的汴梁城中,一片興旺發達。
第一批橡膠樹成熟之后,為大宋帶來了大量的蒸汽機,從而迅速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隨之而來的就是鋼鐵產量成噸地提升。
到慶歷十二年年末的時候,朝廷獲得的數據就已經是年產五百萬噸級別。
而當時全世界其它國家加起來一年產量恐怕都沒有十萬噸鋼鐵。
如此龐大的鋼鐵產量,不僅造就了大量鋼鐵加工廠,同時也讓許多建筑公司蘊育而生。
水泥廠和磚廠也是如雨后春筍一樣冒,工廠一多,勢必就吸引大量勞動力進城務工,朝廷就必須要開始大撒幣。
把錢砸下去,鋼鐵廠、水泥廠、磚廠就有訂單,有訂單就能養活工人,工人就能出去消費帶動經濟增長。
那么錢從哪里來呢?
自然是國內消費市場加上對外貿易。
光日本每年出口的銀礦,大宋就能打造出上百萬枚銀幣。
而且小額鈔票也可以一直印。
只是考慮到國內目前的生產總值,盲目印鈔會導致通貨膨脹,所以朝廷一直控制著發行量。
之后就是一系列調整。
比如名叫交子務,實則為銀行的金融體系。
交子務最初設立并不對百姓服務,只發超大額交子給商人進行大宗貿易,并且存款不會給利息,還要收每年約4%的保管費。
對于大商人來說,這極為便利,相比于攜帶大量的銅錢去交易,帶上交子顯然更加節省成本。
慶歷初,交子務進行改革,取消了保管費。之后陸續開始發行小額銀幣、紙鈔,并且在這之后,就允許普通百姓往交子務存錢。
如今交子務已經開遍全國各地,除了各大主要城市以外,各路治所,州府,乃至地方縣城的業務也在逐步開放。
下一步就是存錢給利息,回收錢幣,保證金融體系完整,并且還提供放貸業務,讓銀行有進有出。
在這樣的體系下,大宋的經濟一時間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