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桿成本約1.5貫的燧發槍大宋敢賣12貫,算上子彈、火藥和手榴彈,比朱羅王朝更富的遮婁其王朝買了160多萬貫的軍火。
其余神羅、教皇國、東羅、阿拔斯、塞爾柱、法蒂瑪等大國的軍火貿易同樣也在百萬貫以上。
光那十來個國家就花了差不多1500多萬貫,其余四十多個中小國家平攤了另外一半的火器銷售,這樣總價值就來到了三千六百多萬貫了。
“這這這,真的假的?”
聽到趙駿的話,晏殊再也坐不住了,站起身走到趙駿身邊。
趙駿把清單遞給他道:“你自己看。”
“我看看。”
晏殊拿起那張紙上下看了三遍才緩過神來激動地道:“真是令人意想不到啊。”
“還真是三千六百萬貫啊?我記得前些年官家讓火器司那邊造了大量的火器,花了超過千萬貫,這樣的話豈不是血賺回來了?”
“那不然呢,而且還幫我們清掉了很多庫存,也免去了咱們再花錢維護的成本。”
“太好了,雖然現在我們一年下來收入已經有2億多貫,可每年要花出去的錢也不勝枚舉,不僅存不了錢還要舉債,現在看來,國庫今年能存點錢了。”
“可惜啊可惜。”
“咦?”
聽到富弼發出可惜的聲音,旁邊的文彥博詫異道:“這有什么好可惜的,難道不是普天同慶嗎?”
富弼苦笑道:“我是可惜這些年因為維護不善,損壞了不少火器,我估計以后他們還會再買,要是能夠保存下來,那就太好了。”
“這樣說的話,那確實是可惜。”
眾人不由得贊同起來。
事實上這些年大宋確實砍掉了許多軍費開支。
但在火器方面的投入依舊非常巨大,如早年武安鋼鐵廠產的大部分鋼鐵,都要用于制造火器。
為了應對西夏和遼國的威脅,從寶元年間開始,大宋就大量制造火器。
像最開始的八萬火器部隊,有十六軍,每軍三個炮兵營,每個炮兵營有大炮十門,威遠炮六十尊,總計全軍重火炮四百八十門,小鋼炮三千尊。
這還不算守城炮以及殘次品。
因為重火炮行動不便,靠牽引車拉經常會陷入坑里,導致軍隊布置很少,主要的重炮都是放在邊境城池上。
所以從戰爭開始之初,大宋就一直在瘋狂地堆火器,造的槍支彈藥堆積如山。
即便戰爭停下來,基于趙禎患上了火力不足恐懼癥的緣故,在原有的基礎上,大宋的火器依舊在不斷地制造,火器數量自然也在增加。
十余年過去,經過火器司統計,那種兩千斤的重炮,大宋造了足足五千多門,威遠炮達到了一萬多尊,各類燧發槍百多萬桿,手榴彈更是數以百萬計。
而重炮一門成本差不多180-200貫,威遠炮成本約20-30貫,燧發槍成本低廉,差不多1.5貫,手榴彈就屬于消耗品,成本非常少,就一點鐵和黑火藥,大概值個十幾文的樣子。
再算上這些年投入在火器上包括的研發、人力、材料、維護等成本,總成本差不多一千多萬貫。